4月21日共讀內容:第二章——“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本小節讀3天,每天討論一個方法)
4月21日討論主題:
你計劃如何做到生活案例化?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潘*-20170421-第4天
第二章3
一、自讀心得
“我們讀書就是讀別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而最好的書其實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本書,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可是,對于自己的生活,我們常常是有經驗,沒有反思。如果我們只有經驗,沒有反思,我們的經驗可能讓自己在錯誤假設下越走越遠。”
所以反思是什么?反思就是檢查我們的導航系統對不對。葉武濱老師在時間管理的課程中,提到人生導航系統的時候,用的就是南轅北轍的案例。方向錯了,無論在過程中如何努力,結果都是會是錯的。那么我們的大前提是通過反思確保導航系統正常,然后通過反思確保行動在導航的指引下執行。
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人能夠改變自己是有原因的。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反饋分為自我反饋和外在反饋。而自我反饋是反思一個部分。我發現很多人忽視外在的反饋。外在反饋往往是我們形成良好反思、自我反饋的一個重要誘因。典型的行為就是與朋友分享來獲得反饋。例如,發朋友圈、微信群分享與朋友談話。以前獲得外在反饋的重要方式就是與朋友的談話。那么問題來了,有意義的談話不會經常發生,只會偶然發生。這樣我真正獲得的外在反饋引起的反思機會就非常少了。最近我通過發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發現我居然獲得了海量的反饋。這些反饋對我內心的影響和行為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當我在微信群朋友圈積極的上下折騰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鏈接反饋的過程。
二、4月21日討論主題:你計劃如何做到生活案例化?
我愿意花錢去上商學院,學習別人的案例來改變自己的管理行為,那么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編輯成案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改變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
把自己的生活案例化,需要更多的記錄。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你要分析自己的案例就一定要有記錄。
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成敗,看它是如何演繹發生的,只有我們真實地記錄下來,我們才能合理的去分析。我以前的記錄大多是屬于感悟,這些感悟又不見得是具體的案例化。作者提醒我們的案例化,講得通俗一點,或許可以說是故事化。正好我有講故事的計劃,我覺得下一個九十天的計劃里面會把生活案例化作為一個目標。聽龍兄講他演講成長經歷的故事,用的就是他自己的案例。通過自己的案例,如何提升、提煉和歸納出指導你的一些理念和最本質的道理,或許只有做了才會知道。下一個九十天的計劃,我已經找到了第一個目標,不過在還沒有開始之前,我也會不斷的嘗試,或許還沒等到下一個九十天我已經開始做得很好了。現在也只是書上得來終覺淺。無論如何,產生行動才能學到!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范**-20170421-第4天
第二章3
一.自讀心得
拆生活的能力!對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邊,自己是否參與其中不是關鍵,關鍵是你對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煉出蘊涵在這些事件,關于社會科學的臨界知識,并把這些臨界知識做推廣運用,不知不覺就提高了自己看問題,分析問題的深刻程度!
作者提到的對反思日記的認識進化,讓我深刻感受到即使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用心去做都會體驗到事情的不簡單之處!作者用到的反思日記就是他自己對自身生活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且通過這個手段的積極有效運用,高質量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同時促使自己不斷向前,潛力不斷被挖掘體現,而且這種向前的趨勢慣性會越來越大,自我發展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參照反思日記,開發出適合自身實際的生活管理工具是短期目標!
二.主題討論
生活案例化,感覺自己做得比較好的一個,就是和老婆一起剖析各自一些優缺點和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的聯系,并且把原生家庭中積極正面的部分運用于孩子的教育,同時也有意識地避免消極負面的因素,讓孩子擁有一個更加健全的人格!
對于生活案例化方面,今后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從個性鮮明的例子尋找到他們的共性!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曾*-20170422-第4天
一、第二章 ?自讀心得
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教育不是簡簡單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提醒了我,天哪,原來我們真的很多固有觀念,從小我們就知道理論要結合實踐,卻常常忘記了,導致陷入為學而學,不停去收集知識像搬東西到倉庫堆積一樣,卻忘記用了,更忘記要挑選出對自己重要的知識。盲目學習。
很喜歡“拆生活 ”這個理念。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所以所以首先我們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后才能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而這個過程都是在鍛煉反思的能力。
討論主題:你計劃如何做到生活案例化。
第一,每天一地雞毛的事情很多,所以要挑選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記錄下來才能分析,不斷優化。我特別感觸深刻的是,當我記錄自己的時間發現,如果不記錄,自己都搞不清楚,時間去哪里了。只記了一天,就驚訝的發現,我一天居然隨隨便便浪費的時間都有2個多小時,很有罪惡感,每天發呆就不斷提醒自己,一天只有24小時!!!不斷提醒慢慢變得更專注了。記錄,才會讓我們反思并行動。
第二,從一件事情開始,比如記錄時間反思、記錄當天的工作等等,反思&行動,不斷改進形成屬于自己的好習慣、潛意識。
第三、向別人分享,或者自己講出來,昨天班級同學推薦喜馬拉雅有錄音的,自己把故事講出來,寫出來和口述出來效果可能不一樣,我還沒試過,打算試試。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馬*-20170422-第4天
第二章3
一、自讀心得
1.把生活案例化,我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把自己的生活案例化。一個是把成功的事做成案例,這種案例重要的是總結成功的原因,獲得的收獲以及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的經驗,成功案例就像教科書一樣,告訴我們自己正確的做事方法。另一個角度是把錯誤的事情做成案例,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這個角度的意義甚至超過了第一個角度,因為成功不一定能復制,但是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也是另一種成功。
2.要不斷地修為自己,完善自己的標簽,讓自己變成對其他人有用的人,自然就會有人欣賞我們,也就創造了巨大的激勵機制。正如書中舉到的卡耐森魚肉的例子,一個企業給了別人一個他能夠保護的商標,那也就獲得了巨大的激勵機制。
二、討論主題:你計劃如何做到生活案例化。
從去年入職開始,我會把每天的重要的工作記錄下來,寫工作日志。做的好的與做的不太好的都會記錄下來,并做相應的經驗總結,用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星光點染20170421-第4天
4月21日共讀內容:第二章——“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把生活案例化(本小節讀3天,每天討論一個方法)
摘錄:教育,不是簡簡單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會如何重新解讀就經歷,產生新行為。
摘錄: 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的判斷來源于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于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摘錄: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首先,我們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后才能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而這個過程,就是在鍛煉反思的能力。
摘錄: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我們之所以不改變,常常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正確而及時的反饋。
4月21日討論主題:
你計劃如何做到生活案例化?
??這部分內容很短,只給了一個案例,關于,窮查理寶典的作者查理芒格,對生活經歷的解讀。在沒有看,查理芒格的答案的時候,作者也讓我們自己停下來想一想,從中收獲了什么,而我還真寫了兩條,但這兩條,和芒格的相差甚遠,我還是就問題談問題。 我的問題是,生活記錄了,經歷了也去想了,怎么能夠判斷我們就是對它深入的思考,我們得到的就是底層規律呢! 是不是我們思考了?然后依據自己的思考,仍然無法去改變問題,我們就不是深層的思考,如果,我們思考分析原因,能根據原因解決問題,或者解決一類問題,我們就找到了底層規律。??
舉一個例子,在班級當中,有部分學生,不愛學習,說話,打鬧。 還是很茫然,我怎樣思考,才算是深度思考?
好書共讀第二本《好好學習》-王*-4月22日(4/10)共讀內容:
第二章——“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本小節讀3天,每天討論一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這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發現知識誤區,跳躍性假設,二是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三是檢驗學習的性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既然反思有這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訓練我們反思能力呢?主要有三個方法,一是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二是把生活按理化處理,三是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看到這里,我就決定建一個每日反思的清單,在上面列出一些自己,日常中的小事,然后再結合大人物們寫的那些反思的內容,來提高自己對反思的認識。
討論主題:
你有沒有反思的習慣?思考你以往是如何進行反思的?
主要通過日記進行反思,但是 往往是記錄事件,在心里反思,這和作者描述的初級階段比較像,還需要用作者提到的方法來練習、提升。
學習提升反思能力的第一個習慣,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你將作如何改變?
描述反思一件事情時的細節,思考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再改變初始假設。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劉**-20170422-第4天第二章——“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打卡
一、自讀心得
學習的本質是什么?學習的本質上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思考膚淺,也是在某個錯誤的假設指導下行動的結果,而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學習臨界知識是為了更加合理的去假設,去提高我們的決策質量,第一個方法就是反思。
想要真正快速學習,首先要放慢速度,練內功,內功的基礎便是反思。把每一天的生活當作訓練反思的的教材,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么樣的決策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是自己事后解釋為什么,要分清楚反思與總結的區別,之前我自己所認為的反思,在對比下原來只屬于總結,反思需要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思考,反思的好處在于能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就像作者一樣,遇到成功的人,我的反應也是跳開,遠遠的去看,就是認為,人家都那么成功了,怎么會搭理我呢,這就是跳開理性思考的環節作出的假設,如何發現跳躍性假設,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反思還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并且可以督促我們檢查新學的知識是否應用了起來。反思真的太重要了。
二、討論主題
這之前我沒有反思的習慣,遇到人生的大挫折之后,才想到反思,為什么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是自己的原因嗎?是什么原因?那以后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樣去做呢?這樣反思的機會也就一兩次,自認是反思的反思,其收效甚微,沒有什么大的作用,也許只是總結而不是反思。
我想跟著作者的指引,開始在每天的晨間日記里加入反思日志這一欄,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可能一開始只能做到流水賬的形式,不管是什么形式,但一定要開始,爛開始,好結果吧。
鐘*
一把生活案例化處理,生活就是一本書,從我們每天事情,去解讀,把生活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從而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在這個過程中練習自己的反思能力。
二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作者從單純寫記錄事件,到記錄感受和情緒,然后深入和反思,再到練自己的基礎思考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也不是經驗,而是從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源自反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什么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而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動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三以教為學,1督促自己打通知識阻塞。2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3彼此的交流能增強我們的認識。四。 1刻意練習:核心假設是通過訓練掌握更高級的心理掌握表征。所謂心理表征是指我們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結構。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元認知是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刻意練習最關鍵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的應用更高級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高元認知能力。2通過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和提升元認知能力,有三個部分;一是對基本知識劃小圈,對關鍵地方進反復行探究和思考 ,直到把問題吃透,明白。二是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位,把掌握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能夠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能力單元,整體使用。三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對核心概念吃透并組成知識能力單位后,就是用認知框架將它們聯系和整合。
你計劃如何做到生活案例化?談談你在寫反思日記、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的經歷,或者你計劃如何做?
1我計劃從周一開會到工作內容都寫在反思日記,提高自己反思總結能力,運用到生活。
2我是比較喜歡做事做完整,會花大量時間去做一件自己有價值的事,這對我在工作遇到不懂的,尋找突破幫助非常大,特別是以教為學,最近在帶新人發現,發現在以身作則,遇到不懂的及時解決,并且一起討論一起進步非常大。接下來我會完善好我的印象筆記,想好如何讓這個工具更好讓新人用,并且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