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一部儒家很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書名源自《論語》里曾子提出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下面我來簡介一下書的內容: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既有王陽明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問答,也有王陽明與時人的書信往來。
《傳習錄》上卷是同徐愛講論《大學》宗旨,闡述了他“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為門人徐愛、陸澄、薛侃所輯,共一百二十九條。中卷是與友人論學的書信,這些書信反映了他“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天地萬物為一體”等思想。由門人南大吉所輯,后經錢德洪改編。共二百條。下卷是與門人的談話,共三百四十二條。
根據資料記載,上卷是得到過他本人親自審閱的。中卷的論學書信都是出自他的親筆。下卷雖未經其本人審閱,但也比較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各種思想。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題,至今仍為我國哲學一擎天高峰,而四句之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更是聚訟數百載。錢穆曾說,我國有關修養人人所必讀者為《論》《孟》《老》《莊》《六祖壇經》《近思錄》與《傳習錄》。
《傳習錄》整個結構形式與《論語》很像,王陽明先生的觀點和主張也很明確,基本都是圍繞這些觀點展開論述,理解了這些基本主張,便可以點帶面。
《傳習錄》我讀得也比較淺顯,選擇交流這本書,一來是做個匯報,把自己讀書時獲得的知識感受與大家分享;二來,也想拋磚引玉,聽大家從書中獲得的知識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可以發現自己在閱讀中沒有關注或理解不到的地方,二次閱讀,進一步深化。
下面,我們來交流第一個話題:結合書中內容談談你對王陽明思想的理解。今天,我們就放慢節奏,慢慢說,細細品。
靜處體悟,事上磨練。理解陽明先生的重要思想,離不開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和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之教。
王陽明的成圣之路也是在不斷經歷和磨練中完成的。王陽明一生不順,少年科舉失利、仕途不順;中年被下詔獄,貶謫龍場;晚年帶兵平叛,被人誣陷謀反。但是他卻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最終立地成圣。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經歷的過程,在經歷中完成自己。
不瘋魔,不成活,這是我穿插著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最深的感受,王陽明從立志成為圣人,就此開始了瘋狂的一生,印象最深的是新婚夜,王陽明跑到一個偏遠道觀,和一名道士坐而論道,談了一個通宵都舍不得走。
陽明心學的核心即:心即理。初次讀到這個“心即理”,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心就是理” ,即便這樣解釋,我也沒弄明白這兩個詞之間的聯系和邏輯關系。
當我深入地反反復復去讀的時候,似乎有些明了了。我發現每個字不僅僅是字面的意思,而是有它更深、更廣的含義。首先說“心”字,它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肉體的心臟,那“心”指什么呢?與《道德經》對應著看,“心”對應的是《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中“道”的境界,現在想想,很認同。對應“道”的境界來理解“心即理”,“道可道,非常道”中“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實質,那推廣到“心”,應該就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本心”,一塵不染的純凈心。 “理”的解釋,如果對應上面“天”和“道”的境界,再由“從道就是德”的狀態和運行規律來推論“理”,“理”就應該從“德”,既然“得之于道“就是德,那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則,“失道而后德”,道是德的根本。
有了這樣的邏輯關系,便找到了“心”和“理”的內在聯系。“心即理”可理解為,本心接近天理,換言之,天理來源于本心,那“心“就是“理”的主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下一切事全是心中事,天下一切理全是心中理,沒有“心”,便沒有“理”的存在。“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意識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我們,心不動,便無事。所以,我們經常說到的“格物”,重點其實也都是在心上,而不在事物上。由此看來,陽明先生教我們處事待物,先得正其心,心正則事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