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的是在古印度喬薩羅國,有五百盜賊在山林燒殺劫掠無所不做,波斯匿王決定派兵征剿,并將五百強盜全部擒獲,交給官員審判。五百強盜遭到剜眼挑目,之后將他們放逐荒野。
其中一個盜賊痛苦難耐,念佛呼救,佛出現在他們面前,并將雪山香藥吹入他們失明的眼睛中,眾盜賊立刻雙眼復明,然后前來拜見佛陀。佛陀為他們說法后,五百強盜皆皈依佛門,潛心修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登佛境。
一般稱這個故事為“五百強盜成佛”,有些佛經記載為“得眼林故事”。
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北周第296窟南壁下部都描繪了這個故事。兩幅壁畫繪于不同時期,繪畫風格與內容不同,各有千秋,但均采用橫長卷式的構圖。
五百強盜成佛圖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強盜成佛圖,圖中以五人代表五百盜賊,故事情節從東到西依次展開:
1、官兵征剿五百強盜;
2、五百強盜被俘,擒押盜賊返王城;
官兵征剿五百強盜、強盜被俘
3、審判、剜眼;
審判、剜眼
4、五百強盜放逐深山;
放逐深山
5、五百強盜聽佛說法;
聽佛說法
6、落發、復明皈依;
落發、復明皈依
7、深山修行。
深山修行
兩漢、魏晉時期的畫像磚、畫像石中就出現了橫長卷式的構圖形式。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被認為是迄今保存最早的長卷構圖,以山石作為畫面的分隔,情節連續展示。敦煌早期故事畫延續了漢魏時期的橫卷式構圖模式,并將其融入道佛教藝術當中。可以說,這種連環畫式的構圖在北周達到了頂峰,且畫面中的建筑物越來越多。
每個故事情節之間繪樹、石、竹等作為畫面的間隔。畫面中間一組歇山頂式屋宇建筑將畫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左側畫面中山巒被繪制在最下方,橫向排列,這種 山巒的排列方式與北魏時期257窟的沙彌守戒自殺因緣、須摩提女請佛緣、九色鹿本生故事等畫面中的排列方式一致。
畫面右側的山巒則形象多變,高低起伏,作為故事的分隔線,將不同的故事情節分開,使人很容易就讀懂畫面的內容。中間建筑右側上方緊接著畫一組山巒,朝向右上方走勢,以藍白色和黑色間隔涂繪,山峰大致為三角形,但不如北魏時期的山峰那么規則,而是高低、寬窄,錯落起伏排列,多了很多的變化形式。其余部分的山脈亦是如此,觀看細節,還可以發現,畫家在繪制山脈時似乎已經有了近景和遠景的意識,不同區域的山脈,顏色濃淡,山峰高低都不同。
莫高窟第296窟的“五百強盜成佛圖”,畫面分為7個部分:第1-6描繪官兵征剿強盜被挖眼放逐,這個情節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只有最后一個情節表現強盜得救及皈依修行。
五百強盜成佛圖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1、官兵率軍出征,頭戴盔,身穿甲,回首號令軍隊。其下穿白色盔甲的為官兵的扈從,后面幾位騎馬者為士兵,服飾各不相同。2、強盜被擒,裸露上身,下穿犢鼻褲,雙手反綁在背后,由官兵騎馬押解。國王坐在大殿上審問,執行官正在剜眼。下面的兩個強盜已經被剜眼,一人舉手呼號,眼眶為黑色。3、佛舉手說法,強盜匍匐在地皈依佛陀。4、強盜在深山修行,相對靜坐,下方有兩只黃羊靜靜地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