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花會開
今天得空,觀看了央視的一部有關對抗抑郁疾病的紀錄片,片名叫《我們如何對抗抑郁》。紀錄片并不冗長,共六集,每集二十分鐘左右,但內容卻并不單薄,在有限的時間里,從基數較為龐大的青少年時期的患病人群講到極容易被忽略的老年病患,從求醫者的艱難求醫路講到了從醫者在專業領域不斷創新,可謂面面俱到。
其中令我感觸頗深的,莫過于“消除心境障礙患病人群的病恥感,防止精神疾病污名化”的主題。談及抑郁癥,人們并不會像談及感冒等身體疾病一樣,第一時間用“生病”來形容,也不會第一時間用對待病人的態度來處理此事。人們會掙扎,會經歷由難以置信到勉強接受的過程,不論是患者亦或是與患者保持親密關系的人皆如是。簡單舉個例子吧,比如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在醫院取完藥后是不會保留藥物原有的包裝盒的,他們會選擇就地拆開將紙盒扔入垃圾桶,到家后再將藥物裝進其他藥品的外包裝里,他們并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正在服用精神類藥物,他們擔心成為“異類”。
同患有身體疾病的患者一樣,心境障礙患者無論是單向或雙向,都一方面需要接受系統的藥物治療,另一方面需要與其擁有親密關系的人的支持、呵護。好在數年前的“不在乎”、“不關心”,隨著相關知識的普及力度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正確認識精神疾病并及時自主入院治療。
曾聞有位患者講起:“抑郁的反面并不是快樂,而是活力。”那么,祝愿每一位曾奮力與病魔糾纏抗爭或是曾深陷抑郁情緒的勇士,都能似朝陽一般,活力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