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的《騰訊傳》,可能是最近幾年最好看的企業史作品了。
從開始調研到完成寫作,吳曉波用了五年時間。
中間一度曾停筆,用他的話來說,誰能定格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
縱橫十八年,洋洋三十萬字。創業歷程,步步驚心,拼搏沖殺,宛如戰場。
如果你想了解騰訊發展的奧秘,這本書不可不讀。
(自費廣告完畢,可惜吳曉波老師不會給我打賞。)
書里面的內容太豐富,在這篇文章里我不想劇透太多。
今天,我只想談談書里面最打動我的幾個小故事。
從中或許能夠悟出一些職場進階之道。
故事之一:邊學邊干,先跑起來再說
在早期騰訊流傳過這樣一個笑話:
在最初的一年多里,騰訊并沒有考慮到安全問題,OICQ的通信協議是不加密的,協議脆弱,明碼傳輸,如果有黑客要搗亂,可以任意地調取用戶的資料。
后來,馬化騰發現這是個問題,便命程序員黃業均開發加密軟件。
兩個多星期過去了,馬化騰想看看程序寫到哪個階段了,于是跑去找黃業均。
黃業均正好出去打球了,不在座位上,桌子上倒扣著一本名叫《加密原理》的書籍。
馬化騰拿起書,翻過來一看,不禁大驚失色——黃業均正在讀第一章第一節,標題是“什么是加密”。
坐在旁邊位子上的吳宵光目睹了這一場景,在后來接受我的訪談時,他笑著講述這件往事,然后說:
“創業前幾年,我們所有人都是邊學邊干,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后怕,不過在那時,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不然還能哪樣?”
正是在這樣邊學邊干的狀態中,逐漸形成了騰訊的核心原則之一——小步快跑,試錯迭代。
騰訊后期很多的產品,都是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從零起步、內部創業,通過快跑卡位,迭代進化獲得競爭優勢。
如果說工業時代的紀元是以年甚至是十年為單位,那么,互聯網時代的紀元則是以月甚至天為單位。
變化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你不想被甩下時代的列車,就必須先上車、再買票。
如果希望等到一切條件成熟,那入場的門票早就售罄了。
職場生存也是如此,如果把你自己當成一款產品,如果等到你把一切技能打磨完畢,你的技能可能成為明日黃花了。
更進一步來看,快速變化的市場對職場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你根本無法預知職場需要哪些技能,并提前準備完畢。
只有具備持續學習、升級迭代的能力,你才有可能在職場生物圈中適者生存。
我們今天面對的生存環境正處于凱文·凱利所說的“失控”狀態。
一切固定的東西正在煙消云散,希望獲得穩定、一勞永逸地安穩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
而這恰恰又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
個體的價值從未如此彰顯,個體的機遇從未如此激動人心。
就像羅振宇一直強調的,要學會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不斷升級自己的能力工具箱,形成開放式接口,才是這個時代的職場生存之道。
童鞋,是時候放棄對各類證書的迷戀了!
故事之二:在你不擅長的領域,找個好的合伙人
早期騰訊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任何一項新業務,如果5位創始人中有一人反對,就不得執行。
2002年5月,一年一度的E3電玩展在洛杉磯舉辦,馬化騰想帶張志東和曾李青一起去看看,借機“給他們開開眼、洗洗腦”。
張志東借口很忙不愿意去,同樣很忙的曾李青擰不過馬化騰,只好答應與他同行。
曾李青回憶了一個有趣的細節:
“在去美國領事館辦簽證的時候,馬化騰居然被拒簽。
輪到我的時候,就跟簽證官大談騰訊公司的遠大前景,簽證官被我說動了,便問,還有誰一起去。
我指著剛被他拒簽的馬化騰說,還有他,他是我的老板。
簽證官把馬化騰叫回來,重新給他蓋了章。”
曾李青是騰訊創業的五位元老之一,主要負責騰訊的市場運營拓展工作,為騰訊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
曾李青長得高大壯碩,頗有老板派頭,善于與人打交道。
據說曾李青和馬化騰一起去和別人談生意,對方經常把曾李青當成拍板定奪的大老板。
對此,馬化騰并不介意。馬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能夠放手把適合的人用在合適的崗位,而自己專注于產品和發展方向。
誰都不是全才,與其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樣樣精通的人,不如花時間做自己擅長的事,把自己不擅長的交給可以放心的合作伙伴。
有個朋友去年離職創業,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前段時間見他,都不敢認了,人瘦了一大圈,非常憔悴。
原來,掌控型人格的他,從產品到技術,從資源對接到市場營銷,從招人到績效考評,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身累心更累。
我提醒他要注意分權,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畢竟也是好幾十人的團隊了。
他苦笑一聲說,手下不給力,自己不放心。
我了解他的為人,只好泛泛說一些注意身體的話。
我們以前總諸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感動不已。
其實,作為一個大權獨攬的宰相,諸葛亮是被自己抓大不放小的性格給活活累死的。
而且,最后也未見得績效有多好,不過維持偏安局面罷了。
大到經營國家、公司,小到經營自己的事業,學會與人合作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比如你擅長演講,而演講的PPT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與其親力親為學習怎么做,不如外包給別人,現在PPT達人這么多,出活又快又好,而你可以把時間花在打磨演講技能上。
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嘛,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不會的東東,能花錢解決就堅決用錢解決。
故事之三:比你成功一萬倍的人都那么努力,你好意思偷懶嗎?
一位程序員對我講述過這樣的經歷:
有一次,他做了一個PPT后半夜兩點鐘發給了馬化騰,本想洗洗睡了,沒料到過了20多分鐘,馬化騰就發回了修改建議。
曾主管QQ會員業務的顧思斌回憶說,馬化騰對頁面的字體、字節、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
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郵件,馬化騰指出兩個字之間的間距好像有問題。
有一個在騰訊人中流傳甚廣的段子是:
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Pony(馬化騰)凌晨4點半發的郵件,總裁很快回了郵件,副總裁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復了討論結論,到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發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8個小時。
張志東因此認為:“騰訊的產品迭代就是一個被馬化騰的郵件推著走的過程。”
據說馬化騰結婚后,員工們松了一口氣,現在終于可以按時下班了,因為以前馬老板至少工作到晚上10點,大家也就陪著工作到10點。
可是下班倒是按時了,晚上12點之后馬化騰的工作電郵卻成為常態。
看看馬化騰的工作熱情,我知道自己為什么沒有成功了。
因為最近新換了一個崗位,需要學習新業務、適應新環境,所以碰到朋友的時候,總免不了吐槽幾句。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好意思喊累了。
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有這么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還遠遠沒達到拼天賦的地步。
不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付出,你的職業能力就不可能得到質的提升。
人有一種很奇怪的心理,就是容易放大自己的辛苦,總認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干了一點活就叫苦叫累,生怕老板不知道自己的付出。
前兩天,李笑來在自己的直播平臺“一塊聽聽”上,辦了一次線上的讀者見面會。
在很多人看來,李笑來太聰明了,總是能夠把握行業機遇,在比特幣出現的時候果斷出手,通過投資實現財富自由,在知識付費時代到來之前,準確預見趨勢,開設公眾號和“得到”專欄,數十萬訂閱,幾千萬的收入。
可是,李笑來卻在分享中,反復強調自己并不聰明,只是一直比較努力,通過不斷的努力達到了一般人認為很厲害的高度。
看到這些大神們,比我們已經成功一萬倍了,還在努力日更、努力加班,我的內心受到了一萬點暴擊。
其實,誰不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呢?
不去做,然并卵。
故事之四:普通人被別人定義價值,聰明人自己定義價值
劉熾平正式到飛亞達大廈上班,是2005年春節過后。
他搬進一間空曠的辦公室,除了一個秘書,沒有人向他匯報任何事宜,連馬化騰也不清楚,“首席戰略投資官”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劉熾平說:“我管三件沒有人管的事情,一是戰略,二是并購,三是投資者關系。”
他的作用很快顯現出來,在騰訊股價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多次到香港向機構投資人闡述公司的前景。
“把投資者關系做好,你的股價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反應,認受度就會提高”在2005年,在他的建議下,騰訊兩次回購股票,以顯示信心。
他還幫助公司完成了一系列的收購案,其中包括郵箱公司Foxmail、網絡游戲公司網域以及內容增值服務商卓意麥斯、網典和英克必成等。
這些都是騰訊之前從來沒有嘗試也非常不熟悉的工作。
到騰訊之前,劉熾平是高盛公司操作騰訊上市項目的負責人,因為表現突出,被馬化騰看中,攬入麾下。
初入公司劉熾平的定位并不清晰,連“首席戰略投資官”這個職位都是為他才設的。
不過,他的發展可以說是坐著火箭上升的。他現擔任騰訊公司的執行董事、公司總裁,除了馬化騰之外的騰訊二號人物。
普通人和聰明人之間的差距在哪里?
是能力素質,還是視野水平?
都是,又都不完全是。
有很多人學識能力也很強,但是卻總是郁郁不得志。
其實,善于定義自己的價值,并為自己的才華找到恰當位置,才是聰明人之所以聰明的特殊之處。
看看周圍,凡是價值被別人所定義的人,總是容易覺得懷才不遇,認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職位。
一切以老板、上司的好惡為標準,沒有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見地,這樣的人,也就只能永遠做著低層次的重復性工作。
千萬不要放棄你的職場價值定義權。
有一個朋友,本來準備跳槽去別的公司。他們公司老總知道后,跟他促膝長談,并把他的薪水提了兩成。
我問他,現在不想著跳槽了吧?
他說,還是要時刻保持跳槽的能力,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在哪里!
寫到這里,好像意猶未盡,《騰訊傳》里還有很多內容,今天就先取一瓢飲吧。如果大家喜歡,后面我接著寫。你的點贊是我寫作的動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