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知識進步了,人卻要因此進步而付出代價,原因是?
答:專業分工的代價是因為人離開了棋譜通具體的理解活動,而他實際上是按照這種活動每天生活著的。
現代社會,哲學家存在的意義很小,為什么——
幾個物理學家就可以依靠原子彈結束普通人類的生活,而哲學家在大學校園之外,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爭辯只是他們圈子之內的事情。他們也不與學院之外的各類知識分子精英接觸。
約翰·杜威乃是對美國非學院生活有過廣泛影響的最后一位美國哲學家。
小結:
前8頁主要講了20世紀人類面對生活中焦慮、驚恐的問題,卻不去反思其根源,尤其是不進行哲學思考,主要是哲學家的意義喪失,不再對于世界快速進步進行思考。哲學家的存在問題,即生存問題迫使他們走向大學,做專家教授,而不思考“哲學”之于人類生存發展,社會發展的意義使命。
即,哲學家忘了自己是誰?應該是誰?該做什么?
其次,哲學家把自己與當做科學家看待,其實不然,哲學家遠比不上科學家對世界的貢獻,屬于用技術改變生活,物質層面。
哲學本應該解決的是人的原始問題:尋求解脫和寧靜,擺脫塵世生活的苦惱和困惑,屬于精神層面。
所以,哲學不應該成為科學,哲學家也并不能把哲學當科學研究,而是應該走向生活,走進人的生活。
人怎么啦?20世紀是如何改變人,異化人的?
專業分工——使人脫離了普通具體的理解活動。只需干,不需思考,不用思考。缺乏理解肯定會焦慮。
魏智源老師的《高手教師》中的這段話,很好的解釋了人是如何被異化,又是因為什么開始反思,不愿意以“工具性存在”,開始追尋生命的意義!總之,人不是工具,是目的。
1.工業時代追求效率。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民主化浪潮或者說現代化進程,整個社會日趨平民化,開始明顯的追求效率。工廠里大量需要的不是會吟詩作賦的人,而是誠實而勤勞并且擁有一技之長的人。
2.課程分科化和技術化。這時候教育就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成了所有人的權利,后面又發展成為所有人的義務。課程也做了大量的調整,調整的核心是分科化和技術化,我們后來稱之為“知識中心主義”。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為了提升工業社會的效率,把人工具化,人被異化成為手段,而不再是目的。
3.為自己而存在。進入后工業社會,尤其是網絡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人擺脫工具性的存在,“為自己而存在”成為問題。人擺脫了生存的恐懼,就會更多的思考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對工具性的存在有一種反思,這導致了自由與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