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來簡書發文章了...人少...人也不能算少,知乎人很多,但也是石沉大海的感覺,那邊問題回答還好一些,多少能收到些喜歡,寫文章幾乎沒人看,那邊能看到許多在簡書或者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事...,嘆一句人生百態。
不知道還有什么地方有社區性質的平臺...
這是個分享原標題太長了,那天在作者群里看到這本《短篇小說寫作指南》很有興趣,這是全美38位作家,編輯的創意寫作課,不得不說某些領域從事了幾十年的人身有許多可取之處,下面這段話我很想分享一下,因為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這個東西,在這本書里看到一個有趣的詞:氣質。
原文標題:作家是天生的還是養成的?
威廉 ·皮登
我認識或聽說過的作家之中,每一個都會對米切納先生的這種堅韌性感同身受。(他為了寫《夏威夷》進行了長達數年艱辛而謹慎的研究才開始動筆,而在那之后,他每天早上七點半會開始寫作,一直到晚上一點甚至是一點半左右,如此堅持了十五個月,包括周六,周日和所有假期。)
寫作,寫作,再寫作,別無他法。
無論是從午夜寫到凌晨三點,或是從黎明寫到日上三竿;也無論寫作環境是保齡球館樓上的一間陋室,或是帶有空調的書房,甚至是在浴缸里;無論用的是一支三美分的鉛筆,還是一臺五百美元的打字機。絕大多數專業作家都會認同,成所有專業領域之中,寫作恐怕是最不受人理解的,同時也對一個人每天的情感投入和精力消耗要求最高----姑且不論報酬也是最低的。
另一方面,巨大的努力與強烈的欲望通常是不夠的。一個必須要有相當的天賦才能寫作。僅從這個角度而言,寫作者確實是天生的成分更大一些。一個人立志寫作,卻才氣平平,又不肯聽眾勸說將精力和才能投入到其他領域,放棄對想象力甚高的寫作行當,沒有比這更令人惋惜的事了。我認識一些頭腦聰慧,目光敏銳的人,他們夢想著成為短篇小說作者,長篇小說作者,詩人或者是劇作家,而且非常勤奮,全神貫注,但除非了一些流于表面的成功,他們一無所獲。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將一個少年與成人所區分開來的那種無法言說的微妙所持。
然而他們仍然一根筋地不肯放下執念。我見過這樣的人,他們非要從事自己完全不適合的工作,最終毀掉了自己的生活。我看到過夫妻反目,家道敗落,子女失教,身體狀況和情感狀況雙又受到侵蝕,都是因為那些受到誤導的男男女女在火燒眉毛時仍然堅持“寫作為上”。他們都堅信自己只是懷才不遇,沒有什么可以擋住他們邁向成功的腳步。不幸的是,這種蠻力并不能確保每一個人獲得哪怕一丁點的成功,令人不快的事實也依然成立,那就是所謂的“朽木不可雕也”。一個寫作者如果并不具備悟性,天資,才華---反正你愛怎么叫都行---光是憑著努力,自律,犧牲和鉆研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才華,任何努力都只是竹籃打水。沒有天分,一個人最好把寫作當成一種愜意的,輕松的愛好,就像收集秋天的落葉,飼養海馬;或者干脆,他就應該完全放棄寫作,轉身投身完全不同的領域。
寫作者是天生的還是養成的?總結起來,似乎一個人能否在文學上名留青史,取決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天生的才能,其次是通過竭誠努力將這種天賦運用發揮到極致的需求(“意愿”這個詞不足以強調其重要性)。這個世界上所有未顯崢嶸的天才,除非下定決心付出艱苦的努力,否則他們的天才無論是對于自身還是對于所處的社會都沒有半點價值。
我也一直認為寫是什么人都能寫的,畢竟九年義務的基礎在那,但寫作和小說這些事如果只是興趣無妨,但想要職業的話并非是什么人都適合的。
不止是寫作,在這個社會上人總歸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如魚得水,混得飛起...
如果古代有人天生神力卻立志要拿起繡花針要世間最好裁縫,那他或許可能用多少年做到吧,但他如果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絕對是一員無雙猛將,封王拜相不是問題。
氣質這個詞用得很妙,或許人與人之間就是差了那點氣質,才會有那樣的差距吧。
最近結合到以前想到三級制,如果把現在社會上的寫作人分為三級,寫手,網絡作家,作家的話,大多數從事網絡文學創作的都停留在寫手這個領域,極少數能說一聲網絡作家,至于作家...算了吧
這本書一些細節可以感受出來,國外的創作氛圍和國外是兩回事,國外的作家和國內是不一樣的,不止是創作環境,社會等問題,還有很多東西限制了優秀作家的誕生,這也是國外能誕生眾多暢銷全球的作品的原因吧,我們想要出現堪比西方魔幻三巨頭的著作還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