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讀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發生了什么》。
有兩個標題很吸引我,分別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支配時間”和“學生有屬于自己的課外”。
書中說,“自習”非常重要,學校每天下午如能安排一節自習,作為“緩沖”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能解決不少問題。“教育者必須明白:學習,不是生命的全部。教學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教學學生思考,教學學生在獨處時尋找快樂,教會學生在個人空間內培養趣味,這些,也是教育的任務。”“因為長期‘被喂養’,即便饑餓,也不會‘覓食’。”
看到自習,我想到的是新聞上關于延長課間時間為十五分鐘的規定,我其實挺支持這些提議的,盡管課件十五分鐘不是“自習”,但對學生來說,是“自由”。
但是,我不喜歡學校對課間十五分鐘進行“規劃”和“設計”,課間就是課間,學生需要自己隨便走走,隨便玩玩。
當然,從學校的角度,最主要擔心的是安全問題,學生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要求學校承擔,這恐怕也是學校最想說的:并不是學校不想搞好教育,而是當我們想要認真搞教育的時候,社會讓我們承擔了超過我們所能承擔的責任。這也是為什么學校要“規劃”課間時間的原因吧。
在小學,學校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全部在校時間都要安安靜靜的玩耍,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做的只能是盡可能的減少環境中的安全隱患。就像孩子在一歲左右學走路的時候,他會扶著東西到處去探索,哪個大人會限制他老老實實的坐著呢?一般都是給孩子提供合適他探索的環境,在旁邊看護他的安全。學校如果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也可以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探索的環境,并提供必要的看護。但這也并不代表學生自由到沒有規矩,必要的規則需要事先向學生和家長說明,并逐步建立好習慣。
這樣學生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