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全國出版了近60萬冊圖書。
我們很少會走進實體書店,到電腦那里輸入自己書單中的名稱,翻到,結賬,離開。
我去實體書店的一個最大的理由,就是只有實體書店,可以給我帶來那種掃過書架的“探索感”。我帶著圖書清單走進去,沒打一個勾的走出來。
我享受那種“亂書漸欲迷人眼”的沖擊,也迷茫于眾多的選擇之中。
很長一段時間我習慣在看到一本書后先看簡介、后查豆瓣。7分以下的連界面都不打開。從選擇開始,就交給了別人。
直到有一天我掃到了一本書。我被裝幀和作者吸引,沒有虛偽的腰封,打開后手感不錯。手機沒電了,我坐在角落,翻開了第一章。
第一次我讀書讀出了運動感。還是無氧運動,察覺不到的呼吸、手控制不住的抖動、持續十幾秒直至讀完一段后長舒一口氣。
我意識到我為何會產生這種奇怪的生理反應。仔細回憶,應該很多人都會有過讀書讀出下意識的生理反應,我這次只是更為密集而已。
于是我理解了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什么樣的書是一本好書(對于個人而言)?
就是能讓你產生生理反應的書。這種生理反應又淺到深大概有四種感覺。
1.大腦飛速運轉
以我讀的這本書舉例,在閱讀同時,我腦中飛速閃過一堆一堆的碎片。
讀到某詞,某句,某事。或許會閃過自己過往的經歷、自己曾經讀過的書、產生的問題、情感共鳴、對作者的敬佩甚至一些天馬行空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
但我知道大腦在隨著我的眼球不斷運動。這是能讓我閱讀下去的前提,因為這表示它還沒有被“專心看書、看到哪了?”這樣的想法充滿。
2.情緒的變化
當你大腦進入狀態后,那么你的情緒就會隨之變化。
讀小說、歷史可能會產生共情,我們的情緒會因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情節而上下起伏。讀雜文我們會產生共鳴,就像我初中時每天都想把韓寒早期的書拍到老師的臉上。
讀理論性書籍其實也可以產生變化,我就是時常產生“我真是太無知了”的羞愧感。想給作者跪下的崇敬感、“搜打死內”的驚訝、“我怎么就沒想到”的懊惱.....
3.開悟一刻的驚喜
我一直認為,無論讀什么書,你不僅要讀書,還要與作者對話,一開始我們是傾聽者,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伴隨著每個人不同的個人思考,我們會開始交流,開始與作者對話。
我們以一個旁觀者/帶著疑問的人/求知者去追問/見證....那么開悟一刻,就是你得到答案的一刻。
你突然就理解了一些你原先不知道的事(知識),困惑著你的事(感悟)。
總之,你在閱讀的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一種驚喜,一種新的影響。你因為閱讀了這本書,變得不一樣了!
這個階段可能沒有發生在你閱讀之中,或許是當你放下書本后再度思考,或許是你經歷某件事后突然理解了當初沒看懂的篇目。當你察覺到的時候,就會感到欣喜。
4.如車禍沖擊后的窒息感
這樣形容可能有點夸張,但我是真切地感覺到過這種狀態的,不是刻意的,而是逐漸察覺不到呼吸了,在讀完一大段后才呼出一口氣,是很神奇的一種體驗.
那個瞬間就是你被“震撼”到的瞬間,那一刻你的大腦似乎已經不屬于你自己。是一種極度感性的狀態。
可以讀出這種狀態不僅取決于書,也取決于讀者的境況。
很多人在人生到達某個階段后讀佛經,圣經,可能就會讀出這種感覺。
那么你閱讀的這本書,給你帶來的影響很有可能就是對“元結構”的觸動,即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對我而言,當一本書可以到第二步時,我就會覺得這是本有趣的書,值得我繼續讀下去。
當到達第三步時,我會認為這是一本好書,至少對于我來說。
如果我可以產生第四步的體驗,那么讀到這本書,真的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