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看來,真正富有的人生應該是這樣的: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找到興趣相投的朋友。只要能做到這些,你的人生也一樣是成功的。
理財的基本概念
理財是一種系統性的工程。基本上就是由收入、消費、儲蓄、投資、負債和保險這6個部分構成。
水庫模型。
想象自己有一個水庫,你每個月都要朝水庫里灌水,這就是收入。
水庫的一側還有一個大壩,衣食住行都會讓水從大壩往外流,是你的消費。
水庫里的存水是你的儲蓄,水庫旁邊還有一口井,可以慢慢向你的水庫里注水,這就是你的投資。
如果水庫干了,向別人借水,這個是負債,
還水的時候要多給一些,就是利息。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得穩固大壩,就需要保險。
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理財,就是合理調配好這6個部分的比例。理財的目的是實現財務自由,脫離生存壓力,開始有選擇權的一種生活方式。
錢為什么重要
在制訂理財計劃的第一步,你必須認識到對你來說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然后你的理財計劃要與你的價值觀一致。理財計劃不是華爾街的策略,而是為你量身定做的產品。弄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找到了關鍵所在,也就明確了你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理財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對財務目標的預估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你只能做一個大致的估計。談到未來的財務狀況,我們最害怕的是不確定性。然而,你必須要接受,充滿不確定,這才是生活的常態。因此你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個大體方向。
在這一步中,我們可以在價值觀的指引下,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訂出幾個目標。
搞清楚自己的債務有多少
對財務狀況最好的說明就是資產負債表,你也可以編制出一張屬于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找張白紙,用筆在中間畫一條豎線。然后,在左邊寫下你的資產,像是存款、房子的市價,或是你的投資。在右邊寫下你的負債,你的房貸、車貸、信用卡債等等。左邊的資產總額減去右邊的負債總額,你就得到了自己的凈資產。
理財常見的3種誤區
第一種誤區:沒錢就不理財。
先要建立理財的觀念。需要系統性地提高收入,節約開支,增加儲蓄,持續投資,清理負債,設置保險。
初期先投資自己。
- 把月薪3000元分為2部分,一部分用于最基本的日常最低開銷,剩下的錢就全部投入到學習當中。
- 當月薪6000元以上,開始關注投資界的信息,積累投資經驗,不用去追求投資的結果。
- 當工資增加到1.2萬元,需要給自己買一份保險,把放水的閘門修得牢固一點。
培養自己的財商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清高的氣質在阻礙很多人的發展,對待金錢要有坦誠的態度。
《富爸爸窮爸爸》提高財商的2堂課
1. 富人是不會為錢工作的
富人不會為了一點點小錢就出賣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把精力關注在自己的事業上。
案例:
老鼠賽跑,看上去非常的努力,實際上在原地打轉。
怎么擺脫這種老鼠賽跑的陷阱?
首先要學會直面自己的恐懼和欲望,而且不為小錢所動心。
2.學會區分資產和負債的區別
搞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區別,克制自己的消費沖動。富人絕對不用本來購買資產的錢去買負債,并且不斷地買入資產,會不惜一切努力先把能錢生錢的這種模式搭建起來,然后再去考慮消費。
案例:
一個人得到了一筆意外之財,只要這個人頭腦中是這種只消費,不投資的模式,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打回原形,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資產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里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取走的東西。如果你想致富,唯一的一條準則就是不斷買入資產。富人買入真正的資產,而窮人則買入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第二種誤區:錢是掙來的,不是攢出來的
攢錢有2個好處,一個是可以給你積累本金,能讓你在看準機會的時候能出手。另一部分好處是能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最成功的投資基本上都是長線投資。
一個月光族和一個有一定儲蓄的人面對同樣的投資機會時,他們的反應肯定不一樣,前者會想“我要是有一筆錢就好了”,后者則可以開始品嘗儲蓄帶來的果實,可以出手了。
第三種誤區:理財就是整天關注理財產品
時刻關注自己的理財產品會增加時間的沉沒成本。好的投資策略往往是盯著一個看好產品,然后長期持有,不要頻繁更換。
案例:
你早上花了2個小時看股票,你就失去了2個小時學習和工作的時間。
錢從哪里來
通過做預算砍掉不必要的支出
你需要記賬。通過你記的賬,你會發現實際支出狀況和你感覺中的支出狀況完全不一樣,你會發現,原來你把太多錢花在了自己覺得壓根不重要的事上。把你記的賬跟預算進行對比,你就能決定減少哪幾項花銷,減少了不必要的花銷,你就能多存下一點存款。
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儲蓄計劃
在你自己的理財計劃的基礎上,你應該能判斷出最適合自己的儲蓄水平,這個儲蓄水平只與你自己的目標有關。制定好計劃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儲蓄。
如何投資
該不該購買人壽保險
幫助你做出選擇最核心的法則就是,如果有人在經濟上依賴你,那么你就需要買。估計出保險要覆蓋的經濟損失,然后用4%法則計算出保險金額,用損失金額除以4%就可以得到保險金額。
有沒有要償還的債務
如果有的話,你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先還清債務。由于實際中的投資收益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還清債務是一項再好不過的投資。
把投資智慧與狂歡式的投資區分開
在投資中你要記住的原則是:
- 把你的投資組合多元化;
- 保持低成本;
- 風險和收益之間總是存在相關性。
最科學的家庭理財法:“4321分配法”
把資產分為4個部分,40%用來投資,30%用來消費,20%用來儲蓄,10%用來保險。用恒定混合型策略,在一種資產上漲后,就減少這種資產的總額,把它平均分配在其他的資產中。
案例:
假如你月薪1萬,可以用4000元來理財,3000元來消費,2000元來儲蓄,1000元買保險,如果你的投資賺了2000元,或是你的工資漲了2000元,就可以把這多余出來的2000元再按照“4321”的比例平均分配到前面說的4部分。
要有自己的“定價權”
(1)一個公司值不值得長期投資,關鍵在于有沒有定價權。同樣,一個人在未來能不能成功,關鍵也在于有沒有定價權,也就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一家公司的定價權來自品牌、技術、壟斷等等,你的定價權可能來自專業能力、人際關系甚至道德品格。你必須在一個領域讓別人覺得不可或缺。
(3)判斷一個公司是否有定價權的標準是在提價后銷量是否下降,那么判斷一個人的定價權可能就是在他要離開工作崗位時,別人是否愿意用更大的代價挽留。
讓自己的價值比估值高
可以借鑒“便宜的好公司”會被人支持這個規律,去做一個“便宜的優秀人”。在自己的社會估值偏低的時候,不要抱怨或失落,讓自己的真實價值更高,并能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滾雪球》巴菲特投資的三個秘籍
一、浮存金
巴菲特的第一個財富秘籍是浮存金。他很早就開始了解保險行業,并且發現浮存金的巨大價值。
在當時,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保險,復雜的精算在外人看來更像是賭場里的賠率。巴菲特知道,保險公司不是慈善組織,它必須要盈利,收取了巨額保費之后,保險公司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用錢賺錢,而賺錢恰恰是巴菲特最感興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在巴菲特看來簡直就是“免費”的資金。從收款到支付,中間間隔長達幾十年,而且還不需要付利息,哪還有比這樣的買賣更完美的呢?
浮存金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資帝國,但是現在巨額的浮存金也給巴菲特帶來了新的煩惱。最新的消息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賬上有將近1000億美元。但是對于巴菲特來說,這些錢趴在賬上沒有投資出去,就意味著浪費,巨大的浪費。
但是巴菲特卻很難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對于巴菲特來說,趴在賬上的1000億美元現金是他的投資生涯遇到的一個新挑戰,他需要找到新的投資方法來解決這個大問題。
二、復利
巴菲特的第二個財富秘籍是復利,也就是利滾利。10歲的巴菲特就讀懂了復利的價值,更厲害的是他能夠迅速行動起來,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復利發揮作用。
高中時代巴菲特就開始利用復利投資,他從彈子機里賺到的錢拿出來繼續投資更多的彈子機。以至于他所在的高中都知道巴菲特這個收益豐厚的項目,大家爭相想跟他合作,就像是日后巴菲特發現了一只被低估的好股票一樣。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巴菲特真正看到了復利的巨大威力。就像巴菲特很喜歡用的那句比喻: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復利投資就是財富能夠幾何倍數增長的長坡。
三、專注
巴菲特的第三個財富秘籍是專注。這是區分巴菲特和其他投資者的最重要因素。
古稀之年的巴菲特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專注力,他可以從零開始學習韓國的會計準則,了解韓國的股票投資市場。即使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了,巴菲特依然會親自去拜訪那些他認為有足夠潛力的,但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和創始人、股東面對面談話,掌握第一手資料。
這樣的專注精神,是那些希望通過模仿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取得成功的人無法做到的。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項娛樂活動能夠讓巴菲特分心的話,那就是打橋牌。這幾乎是巴菲特除了投資之外,最大的愛好。
巴菲特對橋牌這個興趣愛好的專注程度,不亞于他對金融市場的關注。因為專注打橋牌,巴菲特還差點成為世界橋牌錦標賽的冠軍。連玩牌都能玩成世界級水平,巴菲特的專注力真是無人能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