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中討論過一個話題,叫冷暴力。印象非常深刻。總結出:我們既是施暴者,同時也是受害者。但無論我們是哪種情況,扮演哪種角色,都是從“有情”到“無情”的過度。
大多數“冷暴力”是建立在熟人的層面上,因為熟悉才會因為冷漠而被傷害,若是那些陌生人,冷不冷根本就不會讓對方在心理上造成任何傷害。
因為愛所以傷害,現實生活中天天都在演繹。
最親的人傷害我最深
家庭往往被描繪成溫馨的港灣,一個承載幸福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溫馨的地方,時長發生讓人毛乎悚然的事件,前不久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爭吵跳高架死亡,引發熱議;洛陽一名男子與太太爭吵從高架橋上跳下。一起起血的事件引起很多思考?大家眾說紛紜,有人說現在人生活壓力大;有的說,人們的承受力越來越低......不論怎么說,都逃不過三個字“冷暴力”,都逃不過有人正在施暴,而有人正在承受精神上的虐待。
很多子女對父母的感情是又愛又恨的,愛是因為倫理道德,畢竟是父母一手養大。恨往往是,我們是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父母親的私有財產,更不是他們的面子。
在教育中父母親扮演的角色不是和藹可親的,更像是一位暴君。他們以自己的意志強加在我們的身上,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事,不容辯解,不容分說,只能按照他們說的做,即使這些事并不是我們想要。
我們有的時候更像是他們的面子,經常拿我們和別人比較,結果都是我如何如何的不如別人,我們如何如何讓他們失望。
他們在其他人面前,會表現的非常客氣和有親和力,贊美別人家的孩子多么的聰明,多么的可愛,一看到我們就會說,我們是多么的笨,干啥啥不成,看看別人是多么的好。更有些父母會在別人的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就像把我們數落的越一文不值,他們就越光彩似的。
這些行為,會把我們搞糊涂,我們到底是他們親生的?他們會義正言辭的說,他們做什么都是為了我們好。但是我們一點都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的感受是,很累,很矛盾。
這樣的情緒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發生過?這就是冷暴力,是一種因為我生你,我養你,所以你就是我的,你就要聽我的話,你就是我的一切;因為愛,因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所以傷害你。
當這些人長大后,都缺乏安全感,因為“家”不是溫馨的,不是港灣,當他們成為父母后,又會像他們父母那樣死死的抓住自己的孩子,想從孩子身上找回安全感,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然后一個循環又開始了。
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誰都說自己是無辜的。這樣的事還不止于這些。
“愛”需要考驗,所以“傷害”成了“愛”
因為“愛”所以“傷害”;因為“不知道愛不愛”所以“要考驗”,最終以“不愛”收場,這樣的事比比皆是。
我們大多數人有一種思維慣性,就是,對別人的包容程度和客氣程度是根據這個人離自己有多遠而決定的。關系越遠,越客氣也越包容,關系越近,就會越苛刻也越極端。我們都會覺得很正常,就是因為關系好,才要放下面具,就是因為離的近,才可以肆無忌憚,不然的話活得多累。
這里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關系的遠近,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放開自己的程度。
這里要闡明的是“度”和“環境”。
當今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有很多原因是少年時的遭遇和傷害造成的。這里我們列舉幾個案例,看看是否和我們還在童年時遭遇情況差不多。
女生對男生說:“當初瞎了眼才找你。”、“你看看我同事的/閨蜜的/表妹的老公多好,再看看你。”、“你看看人家多能賺錢,人家多體貼,你呢。”
男生會對女生說:“吵死了,別煩我。”、“你太笨,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你還能干什么?”、“我很后悔娶你。”
說到這里,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拿我們和其他孩子比,說我們不如其他孩子,眼里都是別人家的好。我們是不是正在復制老路,正在傷害自己的愛人。
語言比刀更鋒利,一句不合時宜的譏諷,能徹底撕開對方的心臟,讓愛成為冷漠。
還沒有完,與下面將要提到的事,這些都算仁慈,因為至少還有爭吵還有譏諷。
加班很晚,回到家,沒有熱情的擁抱,沒有一句問候,連剩菜剩飯都沒有,只有空空的房間,和房間里正在玩手機的人。
說一句“出差”,然后消失幾個星期,期間沒有報平安,沒有炫耀的發當地的美食照片,沒有問帶什么特產回來,什么都沒有,然后突然有一天,這個人又出現了,然后還是死樣的寂靜。
大家的心都涼了,是不是又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受。被父母數落的時候,開始還能爭辯幾句,然后就隨他們愛說什么說什么,只要有一天自己翅膀長硬了,就頭也不回的飛走了。
心涼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它揮之不去。即使斷了這段感情,即使你認為你飛走了,但是心涼的感覺依舊存在,只會越來越涼,越來越缺乏安全感。你以為你愛錯了人,你離開了他/她,然后會發現下一任還不如之前的好,心涼的感覺再次出現,這種事情比比皆是。幸福和家庭的美好與你好像沒有什么關系。
冷暴力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它可以延續。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冷暴力的受害者,當我們是父母了,又成為了施暴者,面對我們的愛人,我們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我們覺得自己很無辜,對方很冷漠,細細想一想,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愛是反面是什么?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我們本是很熟悉的人,而冷暴力讓我們從“熟悉”成為“陌生”,讓我們從“有情”走向“無情”。
該怎么辦呢?先不要過于指責別人,別人確實不好,但我們也沒好到哪里去。先承認這是心理上的缺失,承認我們有缺失,承認對方也有,然后立刻阻斷冷暴力的任何行為。
關于治愈,網上有很多這類的文章,在這里只強調一種方法和一個心法。
心法:剛才說到,愛的反面是冷漠,冷漠的反面就是愛,人類天生就懂得愛,所以不用刻意去追求,只需要喚醒你起初的愛。那么,你就要明白了一件事,少兒時來自家庭的傷害,你有,你的父母同樣有,你的愛人多多少少也有。所以你就能原諒他們了,因為沒有誰對誰錯,大家都是受害者。原諒是走出冷漠的第一步。這里的原諒也包括原諒自己。
方法:話多比話少好。不要相信成功學或者口才學里的那一套偽知識,比如說,說話要簡短扼要,要精煉,要抓重點。這是偽知識,害苦了很多人。
語言溝通不僅只是傳遞信息和抓重點,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換和相互好感的建立,并建立包容體質。舉個例子,你們談戀愛時,一聊就是一天,煲電話粥隨隨便便就幾個小時。其中有多少是有價值的信息?你們津津有味的談論同一個話題幾個小時很有效率嗎?但是,你們彼此建立了好感,建立了信任,即使對方反反復復說同一件事,你任然覺得和對方聊天很有意思。
再舉一個例子,為什么商業場上,簽合同之前要去喝酒吃飯,一吃就是好幾個小時,為什么呢?重在不是吃飯,而是說話,雙方在決定合作前,彼此通過在吃飯這個環境下加深好感,加深信任,建立親密的關系,同時因為說活時能暴露雙方的一些喜好和風格,從而建立了雙方的包容體質。比如,這人喜歡狗,而我不喜歡狗,為了讓雙方合作愉快,我也不反感狗,這就是建立了雙方的包容體質。
不論是親人還是客戶除了信任,就是包容最重要。而溝通就是正在建立信任和包容。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是通過99%的所謂的廢話建立起來的,而真正的重點不到1%。正是因為這個人愿意聽你99%的廢話,所以也就聽了你1%重要的話。想想我們自己每天是不是這樣。
所以打破冷暴力的方法是,盡量多和你的親人們交流和溝通,即使沒有新鮮的事,沒有可談的事,也要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嘮嘮家常,聊些有的沒的,往往你會發現,你以為沒什么可聊的事,他們會聽得津津有味。
為了你們能夠建立起說話的橋梁,你們可以一起參與或者學習一門興趣愛好,不論學成什么樣,至少這件事是你們共同的話題,你們可以聊上好幾年。
當交流的通道被打開后,加上你心里起初的愛和原諒,冷漠也就會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