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羅列的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這七個維度,總結一下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第一、時間。
首先對待時間要有一個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聚焦于當下,自覺專注投入。在積極過去視角、享樂視角和未來視角三者中取得平衡,如在工作中采取未來視角、下班回家后采用享樂視角、與家人團聚時采用積極過去視角。對于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要使遠期未來目標更加具體化、可實施化,同時提高近期未來逃避成本,主動增加挑戰難度。最后,把時間花在長半衰期的事情上,使人生更加有意義。掌握好快與慢的節奏,工作上快,生活上慢,將人生譜寫為一首交響曲,有快有慢,才能悅耳動聽。
第二、選擇。
感受內心的渴望,找到人生的目標,用最高目標指引人生選擇。擺脫過去經習慣和思維慣性,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學會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打破思維壁壘,將所學所思融會貫通。選擇太多時,可以羅列分析評估不同維度,選取最重要的幾個維度。最后,人生不設限,可以不斷修正調整,不必推到重來,可以保持與過去的連接。
第三、行動。
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小事不拖延,從而降低心理成本;需要從長記憶的事情,善用“暗時間”。做事情,先完成,再完善;把批評當信息,不斷修正。任務是可以分解的,先進入“心流”狀態搞定核心思考區間。將任務分類,同類批處理,降低切換精力消耗。理論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實踐中積累的知識一定能指導實踐。行動后一定要思考,失敗后的思考更為重要,因為成功是多個因素的合成,而失敗卻能凸顯哪個因素不足,做一名“悟敗者”。
第四、學習
。學習不是簡單的“傳遞——接收”,需要學習者主動探索。打開新舊知識的通道,問題產生答案,答案產生問題,知識才有連貫性。面對一件事物,問自己三個問題:什么感覺?是什么?怎么產生的?探索解碼的三法寶:知結論,尋過程;做歸納,做延展;找相同,比不同。知識的掌握,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能調用多少,因此要把知識當作一項技能來學,可進行寫作式、游戲式、設計式操練。知識不是孤立的,可遷移、可印證、可互補。
第五、思維。
輸入需要簡化,而我們往往主動或被動關注了太多與我們沒有什么關系的人事物,占據著大腦空間,干擾著思考記憶。輸出也需要簡化,適度的簡潔,意味著更豐富的內涵。深度了解后刪減、濃縮、模式化。吸收足夠的資料,讓隨機和混亂自由碰撞和組合,激發潛意識。圖像化、可視化思維能讓大腦同時處理更多信息,給思維更多探索空間,進一步推動思考。用矩陣排列組合,用清單擴展思維。
第六、才能。
努力需要策略,個人要專注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有突出優點比沒有明顯弱點重要得多。發現并專注自己的強項,尋找與能力互補的人。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提升能力需要建立挑戰階梯,在一個高度達到舒適區后要挑戰更高的難度。興趣沒那么重要,一件事,先投入做,化被動為主動,可能會越做越有味道,不許喲意志力拖著走就能奔得很遠。
第七、成功。
學霸選擇順從,學渣選擇逃避。做主動探索學習者,不循規蹈矩,不遵從權威。保持好奇和探索心,會讓你一直處于學習的狀態。以完成具有創造力的作品為目標,會讓促使對知識的深層掌握,最大限度施展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