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是史蒂芬·柯維(美)的一本著作。據說這本書是美國企業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一本“圣經”。
讀完這本書,下面是我的一些筆記和心得。
1 兩個關鍵詞
習慣:將習慣定義為知識(做什么,為何做),技巧(如何做),與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
知識是理論范疇,告訴我們做什么,為何做,意愿就是我是否想要做某件事,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
效能:效能基于原則,是品德的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效能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
關于產出和產能,書中舉了一個寓言作為例子,農夫發現自己養的鵝每天都下一顆金蛋,結果農夫迫不及待想把鵝的肚子剖開,想拿出鵝肚子里的所有金蛋,于是鵝死了,農夫再也拿不到任何金蛋了。金蛋就好比產出,鵝相當于產能,只有維持產二者的平衡,才能保持良好的產出,如果打破平衡,那么產出會急劇下降。
2 七個習慣圖示
這個就是書中的七個習慣模式圖,這本書主要講了兩個方面東西,第一個方面是教會我們如何成就自我,積極主動、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都是在講我們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從而成就更好的自我。第二個方面是教會我們如何與他人協作: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指導我們如何高效地與他人協作。
3 七個習慣思維導圖
關于整本書的內容,我繪制了一個思維導圖。
1.積極主動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選擇并承擔后果。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做出的選擇總是基于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基于情緒和或受限于周圍條件。
2.以終為始
先定目標后行動
事物的兩次創造:頭腦(智力)、實踐(體力)
自我領導 :從高處思考人生目標
制定個人使命宣言:以原則為生活中心
3.要事第一
按照事情重要性來安排生活并付諸實踐
獨立意志(自律) :做 出決定和主動選擇,并根據這些決定和選擇采取具體行動的能力
四象限時間管理理論 ,偏重第三和第四象限的人他們過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只顧眼前的享樂而忘記了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高效能人士應該避免陷入第三四象限的事務。對于高效能人士而言,第一象限的事務固然重要,也應該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中去,把時間投入到第一和第二象限的人,體現出他是一個自律,有遠見的人。
自我管理四步驟:確認角色,選擇目標,安排進度,每日調整
4.雙贏思維
與他人交往時尋求雙方獲利,互相尊重
情感賬戶的七種投資方式:理解他人,注意小節,守信,明確期望,正直誠信,勇于致歉,無條件的愛
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利人利己,損人利己,獨善其身,舍己為人,好聚好散,兩敗俱傷
雙贏思維的五個要領:雙贏品德(誠信,成熟,知足) ,雙贏關系,雙贏協議,雙贏體系,雙贏過程
5.知彼解己
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的理解
移情聆聽: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和感受
四種自傳式回應:價值判斷,追根究底,好為人師,自以為是
適時扮演知音;表達也要講技巧
6.統合綜效
綜合使用前五個習慣,整體效能大于部分之和
若兩個人之間,情感賬戶余額很高,對彼此有充分的信任,能夠開放式溝通,并奉行雙贏模式,而且能夠在做決定之前,運用移情聆聽技巧,充分理解對方所重視和顧慮的事情。 將高余額的情感賬戶、雙贏模式、知彼解己原則加在一起使用,就能夠達到高效雙贏的合作,這也就是統合綜效。
高余額的情感賬戶、雙贏模式、先理解別人的原則,這些加在一起,就是實現創造性統合綜效的理想環境。
溝通三層次: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統合綜效
與人協作時尊重差異
化阻力為動力
7.不斷更新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四個方面更新自己:身體、社會/情感、智力、精神
以上就是對整本書的回顧,我們現在思考一下,你認為高效能人士還應該具有哪些習慣?對此我接下來補充兩個我認為的好習慣。
高效能人士還應該具有哪些習慣
看完本書,我想分享兩個我認為高效能人士還應具有的習慣。首先回顧一下書中講的人們的各種生活重心,有人以家庭為中心,有以金錢為中心,有以愛人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最佳的生活其實是以個人原則為中心。
分享我自己的個人原則,我個人原則第一條是 家人第一,第二條是,不斷去做那些能提升自我價值的事情。
如何得知自己行為是否偏離了自身的個人原則?這就引出我要說的第一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應具有的習慣:不定時反省
不定時反省有以下幾點好處:
- 通過檢討自己,從而規范、修正自我的行為。小時候我爸爸就告訴我,每天晚上睡覺前,在腦海中回憶下,今天學到些什么知識,反思一下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對,哪些事情做得不對,以后遇到相似情況應該怎樣注意。這個法則我從小到大一直很受用。
- 思考得與失,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 有利于調控個人情緒。有一種調控個人情緒的方式叫做"第三人稱思維",就是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情緒,當別人做了某件錯事而令你生氣時,從第三人稱的角度提醒自己:"你看他,他正在生氣,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當別人做了某件事令你很憤怒時,從第三人稱的角度提醒自己:"不行不行,不能憤怒,憤怒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或者可以模仿武林外傳的郭芙蓉對自己說:“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第三人稱思維"其實也可以叫做自我反思或心理暗示。
通過不定時反省能夠糾正我們的行為,然而可能有人想說,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寄幾啊?
我在大四的時候,吃完午飯回到自習室,不打一盤王者榮耀我根本就背不了單詞,不吃到雞我根本沒法開始下筆寫論文,不看一集網劇我根本就敲不動代碼。結果一打就控制不住自己,經常一打就是兩三個小時。。
為什么我們會容易將這么多時間浪費在這些娛樂活動上?
德國經濟學家馬克思韋伯說過:“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我們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情,本質上是因為這件事對我們存在著某種意義,這其實是價值觀的體現。我們為什么要看書學習,因為我們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這是我們從小到大形成的意義共識。我們為什么要鍛煉,因為鍛煉可以增強免疫力,讓我們少得病。我們為什么要工作,因為工作可以給我們帶來財富和社會認同感。我們為什么會經常容易沉迷于手機游戲,因為短暫的快樂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就是那種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激素,當我們拿到一血,當我們殺了一個敵方英雄,當我們取得一盤游戲勝利時,每一次小小的刺激都會讓我們感到快樂。我們知不知道學習比玩游戲更重要呢?我們知道,然而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學習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因此我們更愿意去做那些馬上就能得到快樂的事情,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容易沉迷于游戲。
高效能人士應具有的第二個習慣:斷舍離
山下英子有一本家庭生活類書籍,叫做《斷舍離》。斷=不買、不收取沒用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多余的物品。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中的離對于我們行動的指導意義在于:跳出某個意義框架,我們的行為和決策就變得更高效。
我舉一個例子,1850年,美國報紙刊登了一條新聞:美國西部發現了大片金礦。于是,許多懷揣著發財夢想的人紛紛涌入美國西部,加入淘金大潮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淘金熱。當時,年僅21歲的李維·施特勞斯也加入了淘金隊伍中,當他來到了舊金山以后,發現來錯了地方,這里到處都是人啊,看不到金子,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帳篷。當大部分人還在堅持著做著淘金發財夢時,李維·施特勞斯毅然決定不再跟風,他將目光轉向前來淘金的大批淘金者們,于是他用身上所有的錢,開了一家專門銷售淘金工人日用品的淘金店,有一次,他采購了很多種日用品和一大批用來搭帳篷的帆布,日用品很快被搶購一空,而帆布卻無人理會。有一位淘金者就走過時,他以為對方要買帆布,對方卻說“我不要帆布,但想要一條像帆布一樣結實的褲子”。原來,工人們的棉褲經常與石頭沙土摩擦,很容易壞,棉褲不耐穿。而帆布卻很結實,李維·施特勞斯靈機一動,把那些賣不出去的帆布做成了各種各樣的褲子和衣服,沒想到衣褲空前大賣。后來,李維·施特勞斯創建了著名的牛仔衣褲品牌李維斯。
你看,正是因為李維·施特勞斯當時舍棄了對他沒有意義的淘金夢,從而使得他在服裝行業獲得了成功。
所以,當我們為很多選擇而猶豫時,不妨嘗試跳出某些不利于我們自身的意義框架,這樣我們的行為和決策就會變得更加高效。
你認為高效能人士還應具有哪些習慣?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