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曉,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專注于心智成長和自我精進。和我一起,由內而外地重構自己,獲得自由富足的人生。
決定人生高度的是什么?是時刻在線的智商,還是能夠輕松應對一切的情商?都不盡然。
真正決定人生高度的,是“時間商”——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如何運用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上什么樣的生活。選擇怎樣利用時間,時間就會選擇怎樣塑造人。
時間商是一種底層思維,而擁有高時間商的人,在內心建立了一套看待時間和運用時間的價值體系,從而能夠在有限的人生里,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投入到那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和習慣里,最終掌握自己的命運。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時間商,運用有限的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今天分享的文章,從復時間、暗時間、心流時間三個類目給出了提高時間商的訣竅,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以下,Enjoy: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什么?”
佛祖如是說:“最大的錯誤就是你認為你有時間。”時間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無形,無價,一旦逝去,就不再回來。
知名勵志演說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發表了一段關于時間的演講,句句戳心,發人深?。?/p>
“人的一生平均可以活78年。
我們花28.3年在睡覺上,這幾乎占了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但與此同時有30%的人卻為睡個好覺而掙扎著。
我們在工作上花掉10.5年,但超過50%的人想要離開眼前的工作崗位。
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你能賺更多的錢,卻不能獲得更多的時間。
我們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花掉9年。
在家務瑣事上花掉6年。
在吃吃喝喝上花4年。
在教育上花3.5年。
在梳妝打扮上花2.5年。
在購物上花2.5年。
在養育孩子上花1.5年。
在通勤上花1.3年。
只剩下9年的時間給我們。
"年紀越大,越感到時間是一件很玄的東西。在30歲之前,大家都在努力優化智商,積極提高情商,所以我一度認為智商和情商最終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但過了30歲之后,才真切感受到,其實大部分人智商相差無幾,情商也不相上下,而真正決定我們人生高度的,其實是一個與時間高度相關的道理——
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如何運用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上什么樣的生活。
我們選擇怎樣利用時間,時間就會選擇怎樣塑造我們。
1時間商:對待時間的態度和運用時間的能力
2003年,學者斯蒂文·赫爾提出了一個概念——“時間商”。
所謂時間商,就是你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
Everything is a trade-off.(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
就像你下班回家之后,在8點到10點這段時間相對自由,你可以選擇做很多事情:健身,寫作,學習,刷微博,看劇,玩游戲……
一個高時間商的人,他對時間抱持謹慎態度,善于做出最優選擇,總是會主動把時間運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10歲離開正規的學校教育成為父親的學徒,靠從事印刷業起家,到30多歲左右成為了美國費城地區最成功的印刷業商人,起草且簽署過美國《獨立宣言》,頭像印在綠光閃閃的百元美鈔上,被外界賦予了諸多標簽,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外交家,成功商人,每個身份都金光閃閃,堪稱全才。
這個人的名字叫本杰明·富蘭克林。
如此開掛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如此迅速的提升呢?答案肯定不是因為他智商在線,情商感人,因為這個世界上,雙商不高但很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真相是,富蘭克林很早建立了自己的價值標準,主動去掌控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而不是被時間支配,而“時間商”是他成就自己的核心能力。
最能體現他高時間商的,是他運用于人生的「五小時法則」——?每天都會花上大約一個小時進行刻意學習,即每個工作日學習一小時,一周五小時。這個法則貫穿于他的整個成人期,所做的事情包括:
●?早起閱讀和寫作
●?設定美德清單并追蹤結果
●?驗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組建讀書俱樂部
●?在清晨和夜晚進行自省
當富蘭克林每天都認真對待那一個小時的時間,每天都利用那一小時的時間來培養自己閱讀,反思和行動的習慣,短期看,他和其他人并沒有太大區別,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他對自己時間所做的最好的投資。
反觀我們很多人,一旦有點空閑,就急著去殺時間,怎么開心怎么來,所以沒有獲得別人那樣的成就,也就理所當然。
富蘭克林的五小時法則,體現的是一個人的高時間商——經過時間,那些看起來最聰明和最成功的人,都是持續和刻意利用時間來思考和學習的終身成長者。
時間商是一種底層思維,而擁有高時間商的人,在內心建立了一套看待時間和運用時間的價值體系,將時間視為朋友,從而能夠在有限的人生里,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投入到那些有價值的習慣里,最終掌握自己的命運。
“時間商”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它的高低決定著我們在有限的人生里能夠做好什么,做成什么。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高時間商的人,則需要在以下三類時間上下功夫:
●?復時間
●?暗時間
●?心流時間
當你在這三類時間里投入得越多,你就越能夠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最終成就自己。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作證?!?/p>
2復時間:將時間投入到具有復利的事情上
●?沃倫·巴菲特認為自己成功的關鍵在于,每周閱讀500頁書;
●?比爾蓋茨說,52年來,他每周都會讀完一本書。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他每年還會專門抽出兩周假期,用于閱讀;
● LinkedIn首席執行官杰夫韋納,每天會給自己安排2個小時的思考時間;
●?拉里·佩奇會花時間與谷歌的每個員工進行深入談話,從門衛到技術專家,總是保持在開放的學習狀態中;
? …...
這些杰出的成功人物,他們肯定很忙,但他們總是愿意把時間投入到那些長遠來看能回報以更多知識,創新和力量的活動。
也許剛開始,他們每天取得的成果很少很小,但是把時間尺度拉長了看,他們最終都會獲得巨大的成就。這些投入到具有復利效應的事情上的時間,我稱之為「復時間」,就像復利的利滾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小小的習慣會帶來巨大的回報。
上面富蘭克林的每天一小時,就是運用復時間的例子。
在有限的人生里,我們要謹慎地看待時間,將時間運用在那些能夠給予你復利回報的事情上。
哪些層次的活動是自帶“復時間”的屬性呢?
●?閱讀埃隆·馬斯克是特斯拉,Space X等多家公司的創始人。
當人們問馬斯克是如何建造火箭時,他的回答是:“閱讀”。
閱讀是最公平的,不論你處于什么年齡,處于什么圈層,你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閱讀獲得想要得到的知識。
各領域的杰出人才都熱衷于這種高回報低投入的學習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巴菲特,比爾蓋茨等等。當你把時間投入到閱讀中,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還能夠讓我們從中獲得新的見解和感悟,從而改變我們看問題,做事情的方式,并最終改變命運。
●?反思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總是會在發現公司運營或策略上的根本錯誤時,將問題記錄在員工公共系統中,然后找時間跟主管們一起反思去尋找解決方式。
反思是個人改變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指每隔一段時間就回顧一下過去的得失,錯過的機會,做錯的決定,成功的經驗,還有對未來的借鑒和指導。
有的人,只是多想了一步,卻輕易地拉開了和別人的距離。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事實上,在吃一塹之后,如果不進行反思,也不會長一智。不善于反思的人,吃了十塹也不長一智,而善于反思的人,看見別人吃了一塹,自己就能長一智。
反思,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的能力,但卻是后天可以刻意訓練的。
當你將時間持續地投入到反思中,你將獲得更高的認知,更有效的行動,從而讓自己始終處于不斷迭代成長的過程中。
●?實踐
亞馬遜的CEO貝佐斯曾說:“亞馬遜的成果是一個函數,計算著我們每年、每月、每周以及每天做了多少實驗…...如果有10%的機會獲得100倍回報,那么你每次都應該去賭一把,即使你仍然會有90%的可能性是失敗的。”
貝佐斯通過長期的實踐,才最終建立了整個公司,亞馬遜從來不是簡單來自于他的突發奇想。不管我們讀了多少書,反思復盤了多少案例,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
但即使會失敗,我們依然要勇于去實踐,去試錯,而不是停留在空想里。
因為只有持續地將時間投入到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提升認知,獲得實實在在的成就。
如果你還是感到氣餒,請想想愛迪生,他做了50000多個糟糕的實驗才發明了堿性蓄電池,9000多個實驗才改進了燈泡,但是,直到他去世,他獲得了近1100項美國專利。
所以,問問自己,你準備去做什么樣的實踐?
報名參加舞蹈課?加入讀書俱樂部?去拿另一個學位?鉆研一種新的編程技術?......不管是什么,生活就是一個實驗場,你做得越多,就會過得越好。
在這個焦慮忙碌的時代,我們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懂得慢下來,認真思考自己的時間應該用在哪里。
將時間投入到閱讀,反思和實踐中,你將會在「復時間」的加持下,獲得比你原本期待的多得多的回報。
3暗時間:看似無用,方為大用
每個人手里的鐘表盤指針走得都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
就像有人每天都會拿起書來看,但領悟卻不見得多,因為在看書的這段時間里,他只是簡單地記住書中的東西,沒有涉及推理,而只有思考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穿透表面看到本質,這樣一個思考推理的過程才是你的思維時間。
由此,劉未鵬在《暗時間》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暗時間”的概念:
你走路,坐車,排隊,跑步,吃飯……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它是“看不見的,容易被忽略的時間”,是“沒有產生直接成果的時間”。
在這些“暗時間”里,如果你總是能夠慎重對待它們,把你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和問題塞給它們,那就能夠把你的思維時間用到極致。
劉未鵬在書中說道:“這些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將會產生巨大的效應。能夠充分利用暗時間的人將在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的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遠?!?/p>
其實,利用“暗時間”來對當下關心的事情和問題進行思考,采用的是大腦里的“發散思維”狀態。
“發散思維”是一種全局思維,相比起在大塊時間里的“集中思維”,它能夠讓外部信息在大腦的各個區域亂竄,天馬行空,所以新的想法隨時可能冒出來。
這時候大腦進入到一種“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它會重新發掘過去的記憶,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暢想,然后把不同的想法連接起來,這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就像很多科學家在打盹和散步的時候腦海里依然思索著科學問題,很多時候解答就在這些時刻忽然閃現。有時候,我也會糾結于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苦思冥想了好半天依然不得要領。
這時候,頭腦會時常被這個問題縈繞著,我會不自覺地在吃飯的時候想想,上廁所的時候想想,甚至在睡覺的時候問題也會突然冒出來。而解決辦法往往也會出現在“暗時間”的某個瞬間,讓我倍感驚喜和興奮。其實,利用“暗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上班的路上,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工作安排;
●?在健身的時候,你可以聽一聽歷史哲學課;
●?在散步的時候,你可以暢想一下未來的規劃;? ??
…...
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想要找出大塊的時間越來越難,“暗時間”卻哪哪都是,學會合理利用“暗時間”,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很多靈感也會不期而遇。這些看似無用的“暗時間”,實則方為大用。
而劉未鵬也說:“善于利用暗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4心流時間:臨在當下,才能創造價值
有人問,一個人如何才能有足夠的耐心,一步一步地成長呢?我的答案是,讓自己去重建對于時間的感知。
現代的快捷生活,讓我們在大部分事情的體驗上,都能夠得到快速的反饋。你手指一觸及屏幕,手機就會立馬給你想要的消息。你只要在app下個單,外賣就能很快送到你家。你只要點開視頻通話,對面就能夠浮現你想要見到的人。
世界開始以一種急切的方式來塑造我們對于時間的感知和體驗,可是,對于現實來說,這種時間感知卻并不真實。
沒有一棵樹能夠突然拔地而起,也沒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孩能夠忽然間成長為意氣風發的少年,沒有哪件事能隨著你的想法即刻生根發芽。
所有的成長都是需要你沉浸在時間長河里,而讓我們沉浸于事情本身的時間,我稱之為“心流時間”。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在“心流”的體驗中,我們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識,重塑內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進入忘我的境界。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這樣描述他畫畫時候的狀態:
“如果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一定會找到這樣的感覺—— 宇宙和你一起,時間就像水一樣慢慢流過你的身體,你只能聽到筆在紙上刷刷的聲音,甚至連心跳都聽不見。你覺得時間空間好像都不存在,你覺得沒有一筆是多余的,每個動作都是完整的。”
蔡志忠先生所描述的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心流”體驗。之所以他能獲得“心流”體驗,源自他將自己放進“心流時間”里,沉浸于畫畫這件事情本身。
當一個人沉浸在“心流時間”里,那他就能臨在當下,也就是他能忘掉過去,忘掉未來,集中于此時,此地,此事,達到一種“無念”的狀態。
當你臨在當下之時,那些想法和思緒會自然地從你的內心流淌出來,推動著你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甚至創造奇跡。
就像電影《海上鋼琴師》里,主人公“1900”本來是樂隊的一員,但每次表演的時候,他彈到最后就開始飄了,其他樂隊成員跟不上,只好停下來像觀眾一樣看他表演。
其實,當1900坐在鋼琴前的那一刻起,他就進入了“心流時間”里,而于臨在當下的狀態下,音符自然地從他的手里流淌出來,從未有任何遲疑,也沒有任何刻意,如流水一般。
在“心流時間”里,你就能臨在當下,讓心靈處于清澈純粹的狀態,這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來不知來自何處的“智慧語言”,讓你借由所做的事情創造出意義和價值。
人人都是創造者,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我們能夠利用好“心流時間”進入到臨在當下的狀態。就像陽光灑在一張白紙上,并不會有什么變化,但是如果你用凹凸鏡把陽光聚焦于白紙的一個點上,那過不了太長時間,白紙就會燃燒起來。
所以,想要利用好“心流時間”,你就要懂得全神貫注地聚焦自己的注意力,時刻保持專注。
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在我們的內心,往往會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敦促我們積極努力,希望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激勵我們成長;一種聲音是規勸我們追求舒適,讓我們懶惰自棄,不思進取,限制我們人生的可能性。每天晚上睡去清晨醒來,這兩種聲音都在腦海里相互廝殺。誰會贏呢?
是那個我們心里更愿意聽到的聲音,是我們一直澆灌助長的那個聲音。
怎樣看待時間,如何運用時間,是一個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而一個擁有高時間商的人,總是會在“復時間”、“暗時間”和“心流時間”上下笨功夫,超越所謂的智商和情商,成為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