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的筆記一開始被判定 100%AI,改了幾遍都是這樣的結果,就很離譜。
可能太理性的敘述就跟沒有感情的機器一樣吧,嗯,我感覺到了壓力。
今天看《幸福的陷阱》作者提出壓力管理的關鍵在于"聯結",就是接納壓力作為生命的一部分,以覺察的姿態活在當下。
是啊,壓力已經產生,我跟壓力已經產生一種關系,只有好好與之相處,團結在一起,雙方才會朝著有利方向發展。
作者提出通過培養"觀察性自我"與"思考性自我"的平衡,學會與情緒共處。
觀察性自我,顧名意義就是一個名叫“觀察”的自我,它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留意身邊及內心發生了什么,它對什么事情都懷著好奇開放的態度來對待,不評判,不指責,不卷入,不排斥。
我的壓力來源基本是畢業這一方面,論文,實習,找工作,還有糾結考公考研。
還記得昨天把寫完的論文給 AI 檢測, 哪怕只有 8% 的 AI 率,我都心慌的不行,我清晰記得心臟漏跳的恐慌感,這正是作者所說的"被焦慮裹挾"的狀態。當時的我完全陷入在情緒里,連窗外的雨聲聽起來都那么煩躁。
觀察性自我以好奇的心態觀察這個恐慌,去感覺它的形態,陪著這個恐慌度過每個形態,雖然“觀察”沒有給一點建議,但這種覺察和陪伴會給恐慌感覺到溫暖與支持,讓我們的情緒逐漸平靜。
作者建議我們平時可以給觀察性自我增加練習,一般來說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最簡單的是從呼吸入手,還可以從身體和周圍環境入手。
具體怎么練習我就不寫了(`へ′)
接下來是思考性自我,顧名思義,這個叫“思考”的自我是很擅長思考的,
就像腦海里有個小人,一直喋喋不休的跟你說這個說那個。
它會給你建議,也會對你有評價,但這些評價可能是錯誤的,偏面的,因為它也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分析得來的,并不準確。
對于思考性自我,不用理會太多,可以問問自己,如果痛苦的想法和感覺都沒有了,會如何行動?你會去哪里?這也許就是你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