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本:劉暢著,傳播故事與思維,暨南出版社會,2012年
閱讀筆記: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其關注對象不是已經成型的文獻,而是每天正在發生的社會事實,所以,要培養一種對事實進行提煉和加工的思維能力。
P2信息過剩與感官剝奪對傳播學研究基本范疇的一種思考
所謂感官剝奪就是切斷人的感官通道,使之處于零信息狀態,感官剝奪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麥克魯漢告訴我們,精神可能會離開肉體,被加速運轉到能夠浮進電子虛空,他稱之為,“脫離肉體效應”,今天我們已經自我加速到一個超出我們生存本能的速度。
塔爾教授也說今天人們醒悟到電子技術,將人腦加速到一個異乎尋常的速度,而人的肉體卻原地不動,這樣形成的鴻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人的大腦被賦予了能夠浮出肉體,進入電子虛空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瞬間到達任何地方,于是你就不再只是血和肉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切斷信息通道信息匱乏是一種剝奪,而信息過多信息過剩,也是一種剝奪,信息的制造力伸展力傳播力是無限的,而接受信息的注意力資源卻是有限的,所以有顯示說人對信息的承受,有一個生理和心理的極限,一旦超過這一承受極限,根據邊際效益遞減法則信息就不再對人有益處,反而會形成像感官剝奪那樣的壓力。
信息資源過剩,必然造成注意力資源的短缺,無限擴張的信息,與人有限的注意力構成我們時代的一個基本矛盾,在信息洶涌的情況下,人們接收感知的信息很多,但沒有時間思考和分析,知道的很多,但思想很貧乏,信息豐富,思想膚淺,了解很多事實知道很多事情,但沒有深刻的理論沒有獨立的思想,如果人們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信息爆炸將會產生感性知識豐富而思想貧乏膚淺的一代人。
P57網絡同居與“虛擬自我”
G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論,以網絡同居來分析虛擬自我。
梅洛維茨的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分別制造出,屬于自己的不同場景,印刷場景和電子場景,電子場景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可以降低人本身親自在場,對于親身參與經歷體驗的重要程度,換言之,在電子產品中任完全可以不到場的同事以前一些必需到場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傳統意義上的場所場合地點地域正在褪去消失。這確實是梅洛維茨的一個驚人的發現,因為它解釋了麥克盧漢沒有解釋清楚的問題,電子媒介究竟怎樣,以什么方式影響了人的日常行為。傳統意義上的場所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這一解釋的意義在于人首先是一種空間的存在,占有一定體積,存在于特定的地方和場所在這些舞臺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很難想象沒有成熟的活動者,以及沒有舞臺的演員,但是電子場景改變了這一切。
如果說電視生存造成了人在異地的視覺在場的話,網絡生存則造成了人在異地的精神在場,視覺在場是單向的線性的,而精神在場這是雙向的互動的。網絡場景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了社會心理學尚未涉及的概念,虛擬自我的產生,虛擬自我首先是現實世界中的物理意義上的存在,相當于傳統社會心理學的物質自我,既有著特定軀體,性別體型等生理屬性的自我。它的最大特點在于通過網絡場景,獲得我在實際場景中的真實體驗,而又完全可以不見面。
72:讀給予人類傳播,賢人的體驗,談吐是書,偉人的經歷思想是書,智者的心路歷程是書,歷史是書,社會是書,讀書是攀登人類精神的階梯,是與智慧的生命對話溝通,是成倍地擴展自己的精神生命的手段,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穎慧,哲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可這些書再多總是別人的。其實佛在心中何必他求呢?求人莫如求己,讀人不如閱讀自己,若真能讀進去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這本書也這么精彩。
有許多人因讀已而獲得成功的比如說瓦爾登湖的梭羅,孔子、還有王小波,馬斯諾、榮格等。余秋雨也同樣如此,在談到如何讀書時總結了兩點,其一是,在年輕的時候,盡量找第一流的書讀,少讀解釋性的書,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大師,其二是,要敢于放棄一些重要的一流的書,因為我沒有那么多時間了,這實際上說的也是讀人與讀已的關系,學海初泛舟,茫然,恍然,當然要先讀別人以求掌握基本的航海技能,但讀時也不要忘了始終有個自己在,而到一定程度就要讀已了,讀人是求同,讀已者是存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自主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感受永遠與別人不同,這正是大千世界參差多態的生命意義上的原始依據,所以讀人中理應還有讀已的成分,周國平先生說得更明快,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止于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在他看來,讀人不過是讀已的另一種方式,以讀己之心讀人,沉睡的感受,喚醒了,走失的觀念找回了,朦朧的情絲清晰了,其余一切不過是別人的死的知識,于是讀人實際是在讀己,尼采研究無非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種方便的學術表達而已。
從傳播學角度講,讀已屬于人類傳播,也稱內向傳播內在傳播和自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人類傳播之所以能夠成立,在于自我可以分解為主我和客我,所謂主我是個人主動意愿和積極行為的主體,所謂客我是社會行為和社會期待的主題,是自我實現的社會關系的體現,主我客我之間存在著互動溝通協商產生矛盾,從而解決第一系列傳播過程,這種互動就是人類傳播。
一花一世界,一人一書屋,每個人天性中都潛藏著書的創造性原質。讀者讀者莫讓一個讀字形成一種只能永遠面對他人的思維慣性,讀書讀書不讓一個書字束縛了自己,永遠甘愿當配角,要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的生活體驗,當正文來讀,而讓傳統的主角委屈一下,給自己的心靈當當注解,做做配角。
為人處事求人不如求己,學海求知,讀人更要讀記,一個人縱使讀書破萬卷學問甲天下,如果一生都不曾掀開過自己心靈這本絕妙好書,仔細閱讀那些別人絕對難以重復的文字豈非終身憾事,還是愛默生說的漂亮,當一個人能夠直接閱讀上帝的時候,那時間太寶貴了,不能夠浪費在別人閱讀后的手抄本上,這上帝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愛丁堡尋房記,6度分割理論的一次親身驗證,這篇文章,作者根據自己在愛丁堡找房的經歷驗證了6度分割理論,事實證明,6度分割理論確實存在。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記錄了他自己找房的詳細的經過,然后再對照米爾格蘭姆的理論,發現了兩者契合之處。于是寫成了這篇文章。有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來,作者在生活當中的細致的觀察與思考。不僅是,用理論來解釋現象,同時也用理論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知道自己的實踐。
P93“抱客”現象與陌生人社會
首先提出陌生人社會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法學家弗里德曼。他認為,我們作為個人對于生活的很多使用機器和機器制造的物品的方面都是無能為力的,我們被機器束縛著,因此我們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運轉機器的陌生人手中。因此如何處理與把握和那些素不相識卻利害攸關的陌生人的關系,建立一種陌生人倫理和游戲規則,成為西方現代社會中的主要議題。
目前中國社會正在轉型,轉型前的中國社會是一種典型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已成熟悉的社會,這一原創性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來的,與此同時,他也提出了陌生人社會這一概念。
熟人社會是實現現代化的障礙,因為在熟人社會中,由于人們彼此熟悉,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交換的不是利益,而是人情,制度上的透明度很低,這就極大地制約了作為現代化社會動力的商業,貿易契約,法律等行為的發生。
近20年來中國社會急劇轉型,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身份制土崩瓦解,各種社會流動性加強,使得中國真正進入了一個陌生社會。
如何對待陌生人,不僅是一種社會轉型的標志,還是衡量某一社會成員的心理安全感的最直觀的指標。
衡量一個社會的安全感可以有多種角度,多種指標,但其中最簡單,最直觀的一種就是一個社會對陌生人的態度和接納的程度,甚至可以說,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如何可以反映和折射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程度,文明水平和國民素養。
如果用陌生度,這把尺子來衡量中國人的安全感,可以說我們尚處于高陌生度,高防范型社會。形成這種高陌生度高防范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目前還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貧富距離拉大,社會分化嚴重,弱勢群體龐大,不確定性中增多,所以社會安全感下降。
不是對熟人,而是對陌生人的態度,才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社會進步的標準。當下中國的狀況還不盡如人意,但這是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101
群體傳播與大眾傳播
p108職業枯竭者遭遇單面人
職業枯竭者遭遇單面人,職業枯竭,就是一種在工作重壓之下,身心俱疲的狀態,一種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也稱為心理枯竭。職業枯竭癥是因過度密集,單調的工作而對個人的全面需求,有所忽略,以致出現筋疲力盡的感覺,或是由于委身于一個目標,生活方式,或因未能在關系中產生預期回報而引起的一種沮喪,挫敗狀態。
單面人又稱單向度的人是馬爾庫塞在他的重要著作,單面人,中提出的一個概念。
馬爾庫塞認為,有機器技術市場,物質產品等元素構成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單面的社會,它在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壓抑了人的精神自由,它的標準化批量化模式化,把統一的行為和生產方式,強加給個人,從而泯滅了人的豐富個性,在這個社會累,人變成了單面的人,一方面滿足于享受物質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在社會的各種宣傳媒體的刺激下滿足于享受社會設計,和控制精神資源。
職業枯竭癥所遭遇的狀態,恰恰是單面人所描述的境地。
P120:惡搞,娛樂時代媒介權力的轉移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他的未來三部曲,權力的轉移當中指出,我們正處于一個權力轉移期。愛惡搞文化所體現出的權力轉移,主要是在娛樂時代,由于新媒體的出現,話語權逐漸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方向轉移。
娛樂是一種意識形態?阿爾諸塞說過,意識形態是一個注重觀念和表象的系統,它支配著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不自滿也說明了確實是一種思想體系,因為它帶給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系列新的關系和觀點,對于這一切我們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反對,我們沒有進行任何討論,我們只能順從。
權力轉移從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喻指的是人類文化的代際傳遞類型和傳承方式。前喻文化,可稱為長輩文化,并喻文化可稱為同輩文化,后喻文化可稱為晚輩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就是則是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P140春晚情結悖論與想象的共同體。春晚究竟要不要辦,年年難辦,年年辦,明年不滿連連看,春晚情結,已經成為中國年俗文化中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春節晚會的質量創新蘇州滿意度已經成為中國娛樂界的一塊心病,一道硬著頭皮也要闖得年關。
作者認為春晚要辦,這個理由是,中國的春節晚會這種外在形式,要遠遠大于其所表現的內容,或者說,形式就是內容本身,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在此,形式是所以大于內容是因為春晚實際上是在特定的時間,充當了中國,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的共同體的載體,是中國中華民族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化的過程。中國是什么?中華民族是什么?太大太抽象,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需要具體落實。
民族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心理事實,這一原創性觀點是由美國學者,安德森提出的,直接促成他寫作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的導火線,是1978年,指1979年間爆發的中國,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三角戰爭,這一歷史事件使他陷入深思,為何民族主義的力量會強大到使同一意識形態的3個社會主義國家不惜兵戎相見,可見在意識形態、宗教立場、市場利益這些決定當代世界潮流,社會發展大趨向的力量之外,還有一種更隱蔽,也更強大的社會心理力量在支配著人們的行為這就是民族主義。
安德森認為這是因為民族的想象,能在人們心中召喚出一種強烈的歷史宿命感。從一開始民族的形象就和種種個人無可選擇的食物,如,出生地,膚色,種族,等密不可分。更有甚者想象民族最重要的媒介是語言,而語言往往因其起源之不易考證,更容易使這種想象產生一種古老而自然的力量,無可選擇,生來如此的歷史宿命感,使所屬成員在民族的形象之中感受到一種真正無私的大我與群體生命的存在。
記住這一理論支撐點,春晚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的共同體,搭建了一個心理事實的虛擬化平臺,人們欣賞春晚除了一般的什么原因還有更深一層,跟隱蔽的潛在心理需求,尋找歸屬和認同,在春晚中感受自己作為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成員之一的真實的生命感受。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提出了擬態環境說,他認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大眾由于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于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在超出自己親身感受,感覺以外的食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去了解,如把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和你不滿的擬態環境結合起來考察之中關心一下,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實際上起到了把抽象的民主,這一想象的共同體模式,為課文可是可觀的,具體形象的連接物的作用,如果說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心理事實的存在,那么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就是這種存在的最好的載體和平臺,他所構建的擬態環境,從一個感性的側面使國人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的共同體的事實存在。
影視傳播
《集結號》集結了什么
這篇文章從社會心理層面進行了分析。認為該片涉及到了三種社會心理:正名、糾錯以及呼吁公平。
傳播:思考留痕
“懶人”哲學:給勤奮換一套時裝
這篇文章主要是對懶人非常成功做了分析,認為懶可以帶來更高的效率。懶惰的人不是指那些無所事事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懶漢,而是只有笑你的懶惰,只懂得用適度的勤奮獲取最大化幸福的聰明人,他實際追求更高的效率。
其次,可以獲得更大的思考空間。要少一些工作多一些思考,思考什么才是值得自己追求,和適合自己能力的目標,思考成功對你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思考實現你的夢想的最佳方案。選擇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工作,而不是單單為了追求一份高收入,要具備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一個人的思維越具有創造性,9月不用完全依靠努力工作來取得成功,創造性是懶人成功的基本要素。
更高的成功感覺土,何為成功?成功是否一定要以犧牲,自身生活的快樂與幸福為代價。
首先必須轉換所謂的成功理念,跳出成功的誤區。成功應該由所有能讓奮斗者快樂的東西組成,這些東西可以包括有意義的工作、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友誼、安全感,心靈平和以及大量的閑暇時間。這種懶惰的成功者同時集輕松、從容、高效與成功于一身,才是世人應當效法的最理想的成功榜樣。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具備4個方面的主動性,一是你一定要主動式思考,和決定對你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二是一定要主動出色地完成那些重要的事情,三是你一定要主動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四是你一定要主動放松和享受生活中所有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說不該懶得時候不能懶,該懶的時候則要來張弛有度,一切與效率為轉移。
讀后感:這本書雖然也是作者過去所發表的論文集,但是大都結合了自身經歷、追蹤了社會熱點并且聯系理論與實踐寫就,且不拘論文的格式,可讀性非常強。
有一些文章讀后印象深刻。在談自我傳播時,作者并非講我們平時所講的主我、客我間的互動,而是要我們去把自己作為一本書來讀,是研究內在的自我,與自我的心靈對話。確實,當我們在讀別人的作品時,如果能引起共鳴則是因為我們自身有這方面的思考,因為沒有深入去研讀自己從而沒有外化成供別人來讀的書而已。非常喜歡的《瓦爾登湖》正是梳羅研讀自己后的杰作,運用六度分割理論來找房的本書作者不僅是在驗證此理論,同時在記錄尋房記的過程中閱讀自己。生活中,我也有與作者類似的經歷,此前就日常寫了很多,但卻沒有進入理論層面的理性思考,現在讀了此篇文章后頓覺豁然開朗。
感謝作者將傳播學中的相關理論與現實傳播活動結合得如此緊密和巧妙。“日常生活學理化,學理日常生活化”為我授課和分析思考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思路。
——————————————————————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52-100本,請大家監督。每周沒有完成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52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