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簡書的文章,于2019年再活一遍來給自己看。大呼過癮!這一次不再有拯救過后的受害,而是真實看清楚如何輪回里受苦。道理不是學習了,知道了便可改變。我早知道了,拯救者后面會變成加害者,最終會變成受害者,而停止這個游戲,卻需要當下的覺知。?
失去覺知和關照的地方,就是模式慣性的運作,結果早已注定了的。
心靈成長無它,掌握“覺知”與“不受影響”兩項能力吧!
覺知力未到的地方,業力推動一切。
所以,覺知力練習,基礎是注意力練習,如此重要。
所以,重點的重點是:臨在為本!
拯救者:“我幫助你實現你的夢想,或者說我可以給你你所想要的……”
被拯救者:“太好了,我能從你這里得到我想要的”
……
拯救者:“那我可以幫你實現你的夢想,但是現在我們力量太弱了,我也需要你的支持,你也可以犧牲你自己一些來投入我們共同創造當中嗎?”
被拯救者:“當然愿意,我先犧牲一些沒關系,后面你能給我我想要的就可以了。”
然后糾纏就開始了。這里面誰拯救誰,誰付出的更多一些,誰收獲得更多一些,全部交織在一起。拯救者說我是為了你才做這件事兒的,沒有你我干嘛要那么辛苦呢?要不是你我何至于此?被拯救者說,我都付出那么多了,我都犧牲那么多,我只看到你不停的要,但是我要的呢?你什么時候給我?
于是,抱怨、憤怒、委屈,受害都開始涌動起來了……這就是經典的游戲。“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在一次工作坊上,我主動去扮演那個拯救者的角色,我覺得我感受透了這個游戲,不斷上演的情節,我夠了。這一次我也想看得更清楚一些。淋漓盡致的投入了這3個角色。大煜說那幾分鐘的我是分裂的。卻是真實的。分裂的我。
每一個拯救者的背后都藏著一個暴君。正是有背后的那個暴君,那個強大有力的在才敢去干拯救人的事兒。拯救者是用先付出的方式,再理直氣壯的索取。如果你不給我要的,那我就要憤怒了。那天在演暴君的時候,伙伴說的一句話很熟悉“你為什么突然生氣了? 你為什么發火?” 是,這個問題我好像很熟悉,別人不知道我為什么突然發火了,我甚至都不知道。今天看透了。是因為一直強撐著的拯救者背后,想要獲得,想要而不得的憤怒,忍了你好久了。我做了這么多,你他媽都做了什么??
憤怒過后,接踵而來的就是無力、委屈、傷心。我做了這么多,我為了什么呀?為了誰呀?我他媽到底是在干什么呀?為什么要這么對我?受害者來了。是,就是這個游戲。不斷循環。等傷心過去了,拍拍屁股站起來,繼續下一輪的拯救。
這次這個游戲從過往的經歷中,從課堂的練習,回到現實的生活中,不斷的看見。不斷的上演。提醒自己,提醒對方,Donot play the game. CUT。直接切斷這樣的糾纏,
當我要去拯救別人的時候,提醒自己:你沒那么有力量,你沒那么偉大,你這個動作的背后是希望對方給你想要的。那就直接說出你的需要,別玩兒游戲,別繞圈子。別試圖用這種方式去控制別人。
當我收到別人要拯救我的時候,提醒對方:聽從你自己的聲音,我不需要你拯救,你不需要為我受苦,請你傾聽自己的內心,確認這是你內心真正要做的事兒。不用替我考慮。我會自己完成我的心愿,我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
在這里,我看到自己和拯救者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不相信自己可以達成什么,我不知道要去哪里,我什么都不知道。“拯救者”也需要另一個拯救者。我把希望寄托于你,我把自己的力量交給了你,然后我們開始糾纏,抱怨。根本上是因為我沒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沒有想辦法幫助自己達成自己的愿望,我不相信自己可以實現。我卻相信你可以幫我實現。然后我失望,絕望。?
這一切都因為沒有真正為自己負責。
2年后的回顧,這個拯救者的故事仍然扣人心弦。你以為那些過去的事兒,其實他們只是換了一個面孔再次回來,直到教會你要學習到的,才會離開。
“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你最喜歡哪個角色?選哪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見了,都是因為無法真正為自己負責任,想要和對方玩兒游戲,找個能配合你玩兒的人,演一場人生大戲,演不下去的時候,雖然痛苦難耐,回頭看來,卻是老天的一份成全,讓你快點醒過來吧!這一刻,真是令人悲喜交加呀。
你說,你都知道啦,我也都知道啦。2年前看清楚的劇本,2年后仍在上演。
“覺知力未到的地方,業力推動一切。” 沒有覺知,就是模式和輪回。只有覺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重點的重點: 在于臨在。 在于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