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哲學博弈論》又稱《乒乓哲學算法論》
乒乓運動員所博弈的對手,除了比賽的對方,那就是自身,也就是將“自勝者強”這句名言如何在博弈的過程中最大程度的彰顯出來,這點在雙手乒乓運動員那里,會產生多身博弈的疊加效應,這里的自勝者強不僅是戰勝自身在博弈中的諸多個人缺陷,諸如,心態,狀態,體能極限,妄念,情緒等等,而是實打實的追加了內我乒乓博弈的另外一個關鍵環節-左右身平衡性的博弈,如果是左右手運動員對陣單打,實際上就是一打二的局面,如果是左右手運動員對陣雙打,實際上就是一打三的局面。既要保證正常的博弈狀態,也要保證在高頻換手換拍的過程中,不能掉拍。從這個層面上看,博弈論是無法與分身論所割裂的。
在人與人的比賽博弈中,必然會考慮三大制勝因素:
第一:極限反應速度
極限反應速度,是人與人之間乒乓博弈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鄙人在之前的短視頻中簡單論述過,由于不同的乒乓球員所受到的訓練體系不同,有人是2-3歲就開始專業訓練的,也有人是從七八十歲才開始訓練,運動員因年齡不同,訓練時間的長短,個人悟性,臨場堅韌程度種種不同,普通的業余球員,從未收到任何的體系訓練,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優秀的業余球員,收到過一定程度體系訓練,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普通的專業球員(以體校生為例),收到過較為完整的體系訓練,特別是接受過基本功訓練的人員,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普通的專業球員,收到過較為完整的體系訓練,特別是接受過基本功訓練的人員,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優秀的專業球員(以省退運動員為例),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十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職業運動員(以國家二隊退役或在役省隊為例),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十二分之一到十四分之一;在役國家隊運動員以及奧運參賽球員,其極限反應速度,在一秒的十四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綜上所述,乒乓球員的反應極限,不會超過一秒的十五分之一,這也是依照人腦的反應極限以及人體瞬間移動極限所綜合考量的數值。
以上的極限值會繼續提高嗎?答案是必然的,這是在常年依照半腦運動(90%的球員是依照左腦控制右手運動為基礎),半腦控制全身的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是依照左右二腦的訓練模式,這個極限自然會被打破。按照推算,這個極限極有可能會超過一秒的二十分之一的臨界點,未來會產生量身定做的智能AI機器人陪練球員,而這些只能機器人的接球以及擊打的速率,自然也就會按照不同的訓練者的臨界反應極限而有所區別。甚至是研發出自動識別,自動變頻式的AI機器人陪練球員,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功力
功力這個概念是個武術行業的用語,這里運用到乒乓球運動員身上,異曲同工。官方稱作為“技術”。功力就好比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面的鳩摩智,因為功力高,所以少林七十二絕技都可以以內力演化出來。以長膠乒乓運動員為例,長膠技術中的刮,撇,拱,推,拍,抹,提等諸多技術都是以長膠運動員手腕上的基本功的強弱大小而體現出千差萬別的競技效果。功力就好比戰斗機的發動機。
鄙人之前也提到過了,由于不同的運動員所受到的訓練體系的不同,在手上,特別是手腕上所凝結的接球以及擊球的功力是完全不同的,功力是博弈過程中制勝的的主要因素,不同運動員在賽場上,因為的功力的差別,勝負結果至少有50%因此而決定的,之所以功力的差別只能保證50%的勝負結果,那是因為第三種因素:博弈心理。
第三:博弈心理
博弈心理也稱作為博弈心態,是博弈過程中運動員內心波動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在讓分制的比賽中,由于讓分制度的出現,產生了在華南的很多比賽中,高級別的運動員要根據級別差讓分給低級別的球手,這樣一來,高級別球員往往就會在實際比賽中,不敢充分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裹足不前,畏首畏尾,選手的臨場心態往往因此崩潰。
以鄙人自身為例,上周在戶外參加的一打多團體賽上,本人以雙手運動員身份對陣二人團體隊,小組賽中遺憾輸掉兩場比賽,均輸在兩個決勝盤的第三單上,第一隊的第三單每局讓六分,局數艱難扳平,決勝局到了9:9,對方發球搏殺成功;第二隊的第三單,每局讓三分,也是艱難扳平局數,決勝局到了9:9,自己突然失誤斷電,失敗的兩場都是在右手的傳統削球打法上。由此可見,讓分制度助長了低級別運動員的搏殺心態,打壓了高級別運動員的正常博弈心態,即便艱難扳平,也是強弩之末。
在未來人機乒乓對弈中:
人機對弈也成乒乓運動員與自動變頻式的AI機器人陪練球員之間的博弈:
鄙人已經研究到:人腦是天然的設計好的電腦結構,控制人體運動的神經元與電腦處理數據的源代碼是一個概念,運行短路以及卡機,對應的就是運動員比賽中的的斷電現象。只是版本上是否有先進區別以及是否存在疊加效應。由于從小到大,大多人常年習慣性的左腦使用的習慣,造成了愛因斯坦所謂的人腦95%的潛能被封存起來,要想短期解封絕非易事。實現左右二腦運行功效上一致的雙手乒乓只是其中一個渠道,雙手寫字,雙手繪畫,雙手使用筷子吃飯,就如同重新打通人體運動哲學上的“任督二脈”,任重而道遠。
《博弈論》的所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算法,在這點上,雙手乒乓運動員與未來的人工智能AI 超級乒乓機器人球員是同一個概念!只不過雙手運動員的肉體以及骨骼是不斷衰敗的碳結構,智能機器人球員的博弈算法載體是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