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營第三期 | 文學創作淺談·第四課

理事會讀寫營第三期 文學創作淺談

主講:江南鐵鷹


第四課:社會實踐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二)

上課前還是作業點評

首先是小舒同學的作用,是《祝福》的讀后感。

文章提到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文學生發于社會生活實踐,政治和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又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兩者之間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

這次課列舉出魯迅的兩篇文章《藥》和《祝福》,前者創作于1919年,選自《吶喊》;后者創作于1924年,選自《彷徨》。

這兩本著作都創作于辛亥革命后期,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雖被推翻,可封建社會的根基并沒有被摧毀,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仍舊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封建禮教仍是他們頭上的精神枷鎖。

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魯迅創作出了這兩部作品。與此同時,這兩部作品的發表,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今天的重點不是討論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限于自身的局限,也沒有那個能力。為了作業而來,倒是可以簡要聊一聊閱讀完《祝福》后帶給我的些許感悟。

《祝福》里面的故事場景在江浙一帶的年終習俗中徐徐展開,我重回故鄉魯鎮,自是親眼目睹并親耳聽說了關于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死了,在年終大典的這一天死了,在我臨走的前一天死了。

她不是魯鎮人,經母家的鄰居衛老婆子介紹而來,死了當家人,所以出來做工。她是一把干活的能手,整天整天的做。直到有一天,知道了祥林嫂是從婆家逃出來的,自是被綁了回去。

婆家為了給兩個兒子娶親,將祥林嫂嫁到了山里,個人的力量終究未果,只得從了,年底生了一男孩。

天不遂人愿,眼看好日子要來了,男人得了風寒死了,孩子被狼叼了去,也死了,留下她孤零零的一個人,房子也被大伯收了去。

沒了去處,祥林嫂又來到了四叔家做工,可境況大不如從前了,一來自身的活力早已消失殆盡,二來自己的身份是敗風俗的,不被認可的。

不能通過繁重的活計來麻痹自己,短暫抽離悲慘的心境,祥林嫂開始向人們訴說阿毛被狼叼走的事,一來積郁已久的情緒有了出口,二來能夠博的大家的些許同情。

可人們的感受力和同理心是及其受限的,一件事被反復說起,自是味如嚼蠟,反倒受人煩厭和唾棄。從人們的笑影中,祥林嫂自是知道再沒有開口的必要,好些情緒只能往肚子里咽。

柳媽的出現,讓本就無望的祥林嫂反倒滋生了恐懼,或許也看到了一絲希望,亦是絕望,誤以為到土地廟里捐了一條門檻,死去就不會受苦了,而且主家不會“區別對待”了。

做了一年的工,攢夠了錢,去土地廟捐了門檻。整個人重新煥發了光彩,或許外界的眼光也隨心而變了。

又是一年冬至祭祖時,本以為自己可以正常做工了,最后還是被四嬸呵止了,祥林嫂唯一謀得活路的本事也被質疑,被呵責。至此之后,變化非常大,眼眶凹陷,精神不濟,整個人也怯生生的。

待臨走前一天,已成乞丐的祥林嫂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緊接著又問了一句:“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我從模棱兩可的回答到最后的不清楚,祥林嫂此刻的內心或許有了答案。

年終大典的那一天,從他人的議論中,得知了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讀完這篇文章,那我想起了魯迅的另外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會怎樣》,答案已經知道了,要么墮落,要么回家。

娜拉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可她終究還是丈夫的傀儡,最終選擇了出走,這是女性意識的一次覺醒,也引發了人們對婚姻的思考。

至于出走后的娜拉究竟如何,易卜生本人并未給出答案,已知的答案是后人填補上的。

無論如何,娜拉是勇敢的,但又充滿局限性。她嘗試去突破既有的婚俗禮儀,選擇了出走。這么看來,總覺得從娜拉的身上看到了祥林嫂的影子。

可娜拉要是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她的出走也只是從一個深淵跳入了另一個深淵。娜拉當時處在資產階級社會,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當時歐洲的女權運動已經興起。僅就這一點,祥林嫂與娜拉又存在極大的不同。

祥林嫂是勇敢的,也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在第一任丈夫離世后,她毅然瞞著衛老婆子,來四叔家做工。

雖然這次逃離沒有持續多久,又被抓回去相親。在娶親的那天,一路叫罵,在拜堂的堂屋以死相逼,最終在額頭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疤痕。沒死成,終究還是屈服了。這條象征著反抗精神的疤痕最后也成了恥辱。

祥林嫂的出走,在他人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勤奮獲得了謀生技能,可迫于封建禮法這張無形的大網,終究是沒能逃脫,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這是她和娜拉的根本不同之處。

這篇讀后感的成功在大膽擴展。讀后感寫的不錯,也是目前我看過的作業中比較出色的。作品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擴展,聯系到出走的娜拉。這是一個大膽聯想,非常不錯。

順便講一下娜拉的出走。娜拉是話劇《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是一個善良、熱情、富于責任感的小資產階級女性,覺醒經歷了一個轉變的過程。

話劇《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與海爾茂結婚8年,有三個女兒,沉寂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為了籌錢給丈夫治病,娜拉偽造父親簽字秘密地向柯洛克斯泰借到一筆錢。事后,娜拉一直保守這個秘密,她把生活零用錢節省下來,偷偷給人抄寫文件,以便還債。海爾茂原來是個律師,一直對妻子恩愛有加。出任銀行經理后,他決定辭退職員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為保住職位以假簽名之事要挾娜拉替他說情。娜拉努力沒有結果,柯洛克斯泰給海爾茂寫信揭發娜拉冒名借債。海爾茂大發雷霆,斥責她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幸福和前途。后來柯洛克斯泰接受了舊日戀人林丹太太(娜拉的好友)的勸說,寫信退回了借據。當危險已過,海爾茂又換了一副面孔,重又拾起往日的親昵。娜拉已經看透海爾茂的虛偽靈魂和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的地位,毅然決然離開這個“玩偶之家”。

她是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反抗男權主義和不合理的社會觀念,爭取婦女解放的叛逆女性形象,追求人格獨立,具有自由意志“精神的反叛”形象。

她也聰明活潑、美麗天真,富于詩意,追求理想。堅毅倔強,誠懇善良,樂于助人,富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同時她也富于人的尊嚴,具有精神反叛的特點,努力追求人格獨立,平等的地位和生活的權利。

魯迅先生曾經撰文對娜拉出走后的出路進行分析,認為她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下面我們點評清風墨竹同學給《豆蔻年華》的點評。

1、暑期很快就結束了。南林鎮只有一所完中,
2、那個大男孩一點不識相,伸手攔著去路,北京人?怎么,交給朋友吧?”
3、齊曉紅在那里擺了一個功架,這個功架一看就是會家子,是練過武術的樣子。
4、齊曉紅眼睛一瞪,“何建國,你別得寸進尺。這樣吧,你對你你爹說,
發現有錯字,就標出來了。

處在豆蔻年華的主人公齊曉紅,由于那個年代的特殊變故,齊曉紅從北京城被送到了那個讓她魂牽夢縈的老家江南漁村。她的姑姑是鎮上遠近聞名的繡娘,表姐桃花的繡功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齊曉紅跟著表姐、姑姑學習刺繡,表哥青苗是鎮上的少年畫師,姑父用機帆船拉運輸做生意。

原本是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然而到了開學的第一天,她們就惹上了鎮上的地頭蛇何建國,見多識廣的齊曉紅當然不會被嚇到,反而主動出擊打了何建國。由此給姑姑一家招來了禍事,讓原本就想向姑姑一家找事的何東林有了機會。

然而齊曉紅不但勇敢,而且有智謀,懂法,遇事臨危不亂。她才15歲還未到成婚的年紀,她也知道訂婚不受法律保護,所以她假裝同意跟何建國訂婚,實則是為救姑姑、姑父的緩兵之計,姑姑也一直假裝自己病未好,一家人一起跟何家父子周旋。

終于解放了,齊曉紅在回北京之前,還跟何建國和解做了普通朋友,齊曉紅也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

結尾齊曉紅又帶著豆蔻年華的女兒回到了故鄉,點睛之筆。

她在點評中指出了幾處錯別字,非常好。雖然第一處不是錯別字,可能很多同學不知道而已,就是什么是完中,完中就是初高中完整的中學。其余都是指出正確的,終究起碼說明了她的細心。讀后感寫的也非常不錯。

我們上節課上完之后,同學們對為什么強調政治在文學中的重要性,似乎多少有些迷糊,所以有人不理解,也有人可能出現了另一種傾向性,那就是言必及政治。什么是言必及政治?就是隨便什么都上升到了政治,連作業里也少不了出現這兩個字眼,其實是不必如此的。我們同樣不能把政治這個詞濫用,這樣也會妖魔化。現在畢竟不是政治高于一切,統帥一切的時候,矯枉過正是不對的。

第二個主要議題:文學與經濟的關系

粗看這個話題,朋友們很可能也并不一定接受。因為幾乎所有以文人自詡者,都受到了自古以來,“文以載道”的思想影響。在文人看來“以文載道”,用這種“道”來傳播思想,影響世人,甚至是干預朝政,才是正統儒家的做法。在中國古代,甚至到近代和現代。儒家思想、儒學文化都根深蒂固地深入中國文人的骨髓。古代的文人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下,一生以仕途為榮。再加上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朝代,都在奉行“重農輕商”的政策。對于文人而言,連為“五斗米折腰”都感覺是莫大恥辱,更不用說用被他們封為圣明的文字了。

我們在研究中國文學史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在過去,專業作家是十分鮮有的。要說文人與經濟之間多多少少還是存在的一些聯系,也就剩下落拓、潦倒到了極致的窮困書生,要靠在街頭代人寫書信,賺些盤纏錢那種情況了。故而,在中國古代文學與經濟,并不像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那樣緊密,幾乎是沒有什么太大關系的。

另外,在古人的思想中,優秀的文人就應該是些圣人,就應該像僧人、道士一樣“四大皆空”,“不食人家煙火”。不是嗎?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里,“儒”也是一種信仰,中國素來是將儒學又稱之為儒教,而將其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并列,甚至更有甚者,稱之為“四教歸一,儒教獨尊”。

于是,在古代文學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性,一直都被埋藏起來。哪怕這些文圣們在自己的現實生活,已經陷入極度窮困潦倒,到了有了上頓愁下頓的地步。還是要去堅守自己的所謂文人的道德底線。比如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甫”,清朝著名文豪曹雪芹,都是非常典型的實例。“詩圣”杜甫的爺爺是宰相杜審言,家里底蘊頗厚,傳承有序,放在當時的社會上,絕對是個標準的“富二代”加“官二代”,更關鍵的是他本人還富有才情,因此在年輕的時候生活無憂,相當的瀟灑。跟著偶像李白去了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等地,算是周游了大半個中國。可兜兜轉轉十余年后,杜甫卻屢試不中,家境也變得慘淡,晚年更是顛沛流離、窮困潦倒。

公元759年,杜甫47歲時,辭去華州司功參軍職務。次年,在友人成都尹嚴武的幫助下,舉家輾轉來到成都。

杜甫在成都受聘為使節、工部員外郎后,在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這就是今天成都有名的"杜甫草堂"),過了將近六年較為安定的生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上乘詩作就是這期間杜甫寫下的。其中《蜀相》是杜甫公元761年游歷武候祠后寫下的七言律詩代表作之一: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765年,嚴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成都,輾轉多地艱難謀生,終于在次年抵達夔州,在友人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代管東屯公田,自己也參加勞動開墾荒地,以此維持生計。

杜甫在夔州生活近2年,生活還算平靜。期間,他創作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登高》等經典詩作,其中《登高》體現了他這個時期明了無常時事的"澄澈"狀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次年,杜甫繼續前行,囿于生活困難,漂泊于潭州一帶達一年多時間。

公元770年,潭州發生戰亂,不得已,杜甫決定改道彬州先投靠舅舅,但行至耒陽時,又遇洪水暴漲,滯留了五天時間,水米未盡,幸得縣令送來酒肉,暫時得已解救。

年底,杜甫只身去往岳陽時,終因食不果腹,兼之多病纏身,很凄慘地窮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曹雪芹的人生經歷:
曹雪芹(1715 年 2 月 17 日-1763 年 11 月 5 日),字 子瞻,號雅靖,別號晉陽居士,清代著名小說家、文學 家。出生于浙江寧波,原籍江蘇徐州,曹雪芹是中國古典 小說《紅樓夢》的作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學家 之一。

曹雪芹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的父母在他 3 歲的時 候就去世了,他被安置在了舅舅家里。但舅舅很不關心 他,一直欠缺對曹雪芹的照顧。所以,他的成長非常艱 難,他甚至連個好朋友都沒有。不過,他還是努力做起了 學習,參加考試,通過了科舉考試,考取了進士稱號。

曹雪芹 19 歲時,他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在北京擔任 府學、侍讀、評書、散騎等多項官職。然而,他在官場上 的生涯很短暫,只有 3 年的時間。由于他在官場上的表現 不佳,最終他被取消了官職,被迫受苦歸鄉。

曹雪芹到了家鄉,精神狀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 感到十分沮喪,甚至抑郁。但是,這段時期的經歷也激發 了他的創作興趣,他開始寫詩歌,也看了很多書,開始思 考人生的意義。

曹雪芹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他寫了一系列的小 說,如《漁父》、《桃花扇》、《銀臺記》等。但是他最著名的是《紅樓夢》,《紅樓夢》不僅僅是一部小說,它 也是曹雪芹內心世界的寫照,是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曹雪芹在經歷了病痛和沉重的心理壓力后,最終出版 了他的《紅樓夢》,但他也沒能看到它的成功。1763 年 11 月 5 日,曹雪芹去世了。畢竟,作為一個文學家,他對自 己的作品充滿了滿足,他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在了它上面, 也讓它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杰作之一。

在我看來古代圣賢這般偉大的高風亮節,的確值得世人千秋萬代去景仰,但是一定要把“文學”與“經濟”,斷然切割成兩個隔離區就大可不必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傳統概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是對于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的新中國,在文學領域卻存在著一種的特殊歷史環境影響,直到二十世紀的50到70年代,大陸文學與商品的關系,還是延續著所謂抗戰期間,“延安文學”的“傳統”。文學被歸結為一種“純意識形態”,是一種與金錢毫不相干的“精神產品”。比如素來冠以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左翼文學的文學觀念和文學體制,恰恰就在這個方面傳承了舊儒學的傳統觀點,將文學與“商品”之間劃分出更為嚴格的界限。這豈不是一樁咄咄怪事?

時代不同了,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歷史上最為寬松,最適合于展示個性創作主題的時代,時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讓我們每個人有足夠的表現空間。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環境寬松,就可以不負責任地區粗制濫造一些次品、廢品和文學垃圾,而是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用我們的文字去為社會創作美好的精神食糧。這也是我在前面說了那段關于精品的題外話的原因。

進入改革開放的80年代以后,文學逐漸脫離了“為工農兵服務”的唯一政治性原則。文學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不再是面對政治需要的選擇,而是面臨“市場”需要的選擇。各種各樣的文字出版渠道,包括正規和非正規的民間報刊和出版開始迅猛發展,與文學相關的刊物猶如雨后春筍。這種嶄新的社會形勢,對于作家和文學創造者而言,既是形成了充滿希望的生存空間,使得我們這類人選擇的創作道路被重新確立,但同時也構成了新的競爭生存的壓力。

從此,文學已經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圣品,而是逐步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進入市場去流通。新世紀以來,無論是政治文化、哲學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種同屬與上層領域的文化分支與文學的關系,早就成為文學研究工作中備受關注的切入點。唯獨經濟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始終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然而,客觀上在市場經濟的時代,人們愈來愈發現,經濟生活正在對文學創作形成極為強有力的滲透。從經濟生活的視角,去探討和研究文學,必然成為一條切實而有效的學術途徑。

文學的本身就是一部歷史,然而同時,歷史又可以看做是一部文學作品。這二者自身是具備價值的,但又可以用來創造出另一種價值。就好比一只母雞,雞的本身具有一種價值,它同時又可以創造另一種價值——雞蛋。這樣的物質,有時候可以創造出一種高于自身的價值。

我們站在新時代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研究這個問題,可以發現文學本身,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但是這個經濟物質又必須有另一種經濟基礎來依托它。解釋的再通俗易懂一點,就是文學這種商品的研發人、創造者也是需要經濟基礎作為一種條件,才有可能去發明創作。在當今時代,已經不可能讓一個生活在衣不掩體、食不果腹,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去完成文學創作。

由此可見文學的創造與經濟基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只有經濟才能支持文學作為一種商品的發展。我們可以把經濟,看做是文學的一個作標軸,那么,文學就是作標上的拋物線。

有很多時候,當今時代文學作品的內容,可以為作者自身創造出一種難以估量的價值。這種價值絕不可僅以金錢來衡量。比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這個文學獎帶給莫言的絕不僅是金錢和名譽,而是不可限量的另一種財富。名聲鵲噪響譽全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桂冠,使得莫言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文學巔峰的代表。由此可見,在今天這個新的經濟時代里,文學與經濟已經建立起一種不可或缺的關系。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文學與經濟的關系,就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下面要討論的第三個主要話題是:文學與藝術的關系

我們在很多時候會把文學直接和藝術連在一起來表述為文學藝術,甚至可以將這個詞組簡化縮寫為“文藝”,而實際上文學與藝術是存在許多差異的,并不完全是一種東西。就概念而言,二者是一種從屬關系。從專業術語的定義上分析,文學可以表述為一種語言藝術,但是,“藝術”不僅包括語言藝術,同時還要包括行為藝術,以及聲樂藝術。也就是說藝術的外延遠大于文學。實際上文學是隸屬于藝術范疇的一個分支而已。 文學不等同于藝術,而藝術也不等同于文學。

另外,文學與藝術所表現和反應的對象,是存在一定差別的。我們知道文學反映的是社會生活,表達出來的往往是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用來表達的形式也是相當單一的,目的又是十分明確的。

比如中國文學,大多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真善美,或者是揭示現實生活的丑陋與黑暗,而且作品中充實著作者大量個人情感,以及對社會的認識與感受。藝術就不同了,藝術也在反映社會,而藝術反映出來的社會,往往比現實更具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相對而言要更為抽象了許多。我們可以說,藝術反映出來的是一種社會的共性,并不具有濃郁的個人主義色彩。

我們還必須明白更重要的一點,文學是藝術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們已經在前面表述過,文學就是語言文化的藝術。還不僅如此,文學,還在藝術生活中扮演著主角的身份,任何一種藝術的產生,都需要堅實的文學做為重要基礎。比如一部精彩的戲劇文化,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前提就是先要有一個好的劇本,一部好的著作。

縱觀文學界,我們會發現許多文人作家常常兼備多種藝術,在創作中以一門藝術為主兼顧其他藝術,這樣的多才多藝,十分有利于他們在自己的創作中,可以把不同藝術的創作規律或創作理念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最后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任何一種藝術的傳承,都是離不開需要借助文字的傳承和記載的。由此可見,文學是藝術發展的必要條件。

仔細去剖析,我們會發現文學不僅在政治,經濟以及藝術,這三個方面與社會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實際上在其它方面也存在著不可分隔的聯系,我們就不去一一列舉了。總之,文學作為人類精神的一種產物,客觀上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學的產生和發展,當然離不開必要的自然環境和必要條件,但是,更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文化條件,文學本身就是社會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


??【課后習作】
本課時作業截止時間2023-3-2623:59。在評論區用學號開頭提交,如:【03000】習作或者習作鏈接。本課時作業二選一,完成一項則可參評滿勤獎。

1· 你是怎樣理解文學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2· 如何理解文學與藝術的共性與不同?
作業,自選上面一種關系,寫一篇隨筆,字數800字以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96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7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87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7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52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010評論 1 322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08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5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6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5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5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71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0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7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71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8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15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