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于小孩子來講,成人的話是有魔力的。
對孩子說的話將長成孩子的血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顯現出其強大,倘若不覺察,一生會一板一眼地遵照這些話度過。
小時候,伯母打量著我的手說:“大手抓鹽,小手抓錢。”那時我已知道她在說我的手大,而且手大的人不如與手小運氣好,或者是整個未來都不如手小的人好。
當時我確信這話是真理,畢竟是家里大人說的;聽上去是押韻似乎是歷經多年考驗的諺語,肯定是正確的了。既然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這雙手就可預測我一生都是貧窮的。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成年后,才有意識地消除。
好友阿麗說,遠房表親來家里做客,她笑起來含蓄羞澀。母親向對方解釋說,她“死丘”。天哪,阿麗呆了,這個詞在當地的意思是,非常難聽的一個詞,意味著極度不靈活,特別呆滯。
她心中極度憤怒,卻不知如何表達,只是默不作聲,憤恨到極點。
她不認同這個詞,但這個詞卻烙印一般,釘在她的身體上,很多時候,遇到事或是面對人,大腦就像被凍僵了,不知怎么做才是合適的,連笑容都拿捏不準,索性也就不笑不理了。
2
曾在超市見到這樣的場景:不知什么原因,三四歲的小男孩扯著媽媽的衣袖不肯走,年輕媽媽將嫌棄的白眼丟給兒子,猛地甩開緊抱著她胳膊的小手,轉身離去,怒氣沖沖地將孩子丟在身后。
孩子在身后撕心裂肺地哭,張著小手追趕媽媽。
讓人心痛,或許孩子只是想要媽媽不肯買的東西,這是一個小問題,只需要告訴孩子,我不打算給你買;然后平靜地陪伴孩子就足夠了。但媽媽卻用傷害更大的方式教育孩子。
這樣做,孩子并不知道這是不想讓他亂買東西,卻以為媽媽隨時都可能不要自己,這個世界并不安全。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想法,才可能討人特別是媽媽的歡心。這一套想法伴隨他成長,長大后也會以不提要求的方式處理問題。
小時候云云和家族的人一起吃喜面。回家時,她看到媽媽上了一輛車,也跟上去,靠在媽媽身邊坐下。未料到,媽媽一句話也沒說,起身下車,上了另一輛車。
周圍都是本家族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她被拋棄了。回去的路上,她沒有抬不起頭來,那么多人,在觀看自己的可憐,年僅六歲的她內心被撕成碎片——沒人要,被討厭的。別的小朋友都和媽媽在一起。唯獨自己沒有。
總覺得被人討厭,聽到別人一起說悄悄話,臉色就變了,覺得是在說自己。一群人在一起說話,不敢靠過去。
先行做出對抗的樣子——要么漠然相對,或是眼神復雜,這樣果真引起對方的反感。
不知怎么和人相處,有時在討好,有時冷漠,從沒正確的那一步。
痛苦不堪。沒辦法有親密的朋友關系。
3
好友顏顏,她的孩子在一歲左右時常生病,一個月得有半個月打吊瓶,說話時n和l分不清,剛學走路時兩條腿賣的步子相差甚大,從哪里看都覺得很普通的孩子。身邊的孩子要么精明、要么聰慧,但是她從來沒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過。
她一直對孩子說的是:“你將來是要做大事的。”孩子不計較小事,所以很樂觀。她還說:“你真是個認真的孩子。”孩子學習讀書特別專注,成績在年級中數一數二。她說:“你特別大氣。”孩子果然不扭捏,學校舉行的比賽,體育、演講、唱歌,都很出色。
這孩子十多歲,對自己的評價是:“大氣、開朗、努力且有天賦、有趣。”每一條都讓我羨慕,居然可以覺得自己這么好。
媽媽在孩子心中播下種子,時時用美好的語言來澆灌,慢慢就長成孩子的心聲。
表妹家女兒剛出生時,肉嘟嘟的,婆家人都挺胖的。孩子一個多月大時,表妹曾說過一句:不給她喝牛奶,省得長胖。
三歲后,這孩子個字高,但特別瘦,骨架很大,穿單衣時骨頭特別突出。
表妹嘆息:怎么喂都吃不胖。
這就是潛意識。孩子想讓媽媽開心——你怕我胖,我就瘦一些。
潛意識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它能創造現實。
在孩子小時候,是書寫潛意識最多的時機。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家長的反應就意味著整個世界對她的態度。無論是溫柔以待還是痛苦經歷都會強勢入駐孩子的潛意識。
作為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思考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正向的潛意識,讓其感受到高質量的愛、尊重、陪伴、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