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人的投資能力至少需要三個指標,分別是累計收益額、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
年化收益率
說到投資能力,所有人都會提到年化收益率,也幾乎是大部分人拿來比較的唯一指標,巴菲特就經常被拿來比較。
但年化收益率有許多陷阱,比如由于短期市場是隨機漫步的,所以很多人可以在短期內做到很高的年化收益率,這就很容易讓人人盲目自信。
又比如年化收益率可能會隨著投資時長的增加和不斷的投入而減少。比如你從熊市開始定投,市場稍微一漲你的年化收益就會很可觀,但慢慢的你繼續投入,成本自然比在熊市高,所以收益率就會下降。
第三點就是資金規模會影響年化收益率,不過個人基本不需要考慮這點。但對于那些機構或基金,由于好的標的只有那么多,加上基金經理沒精力研究所有的領域,但是錢又不能一直放在手上,所以只能選擇一些相對次好的標的,收益率自然會下降。
累計收益額
在影響個人投資收益的四個決定因素提到過,最重要的投資指標是累計收益額,因為實現財務自由就需要投資收益大于開支,長期來看就是累計收益額大于歷史支出。所以最終是否實現了財富自由還是要看累計收益額。
累計收益額其實是一個復合指標,除了年化收益率外,還和可投資資金和投資時長有關,所以累計收益額剛好能彌補年化收益率的缺陷。
如果我拿出幾萬塊投資,不到兩年時間年化收益率達到183%,183%的年化很嚇人啊,但那也就只是多賺了10來萬,并不能給生活帶來什么變化。
所以根本上還是需要增加場外賺錢能力,并且能一直留在場內,只能這樣才有機會實現財富自由。
最大回撤
如果你用且慢小賬本記錄自己的資產情況,凈值曲線上那一塊陰影表示的就是最大回撤。
凈值漲漲跌跌,回撤表示的就是某個高點到之后的某個低點這段時間里凈值的下降幅度。只要你的凈值不是一直往上漲,而就至少能統計出一個回撤值,而最大回撤就是指下降幅度最大的那段回撤。
從最大回撤的大小可以看到一個投資組合最糟糕的情況,所以它能衡量組合的穩定性。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組合的最大回撤是50%,意味著資產曾經下降了50%,大部分人是無法接受這點的。
一個投資組合穩定有什么好處呢?如果你想靠投資收益來換取支出費用的話,那就大有好處了。
比如耶魯捐贈基金會每年需要給學校一筆錢用于日常開支,如果基金會的投資組合最大回撤高,說明以后可能在某段時間里資產縮水嚴重,但學校的支出是比較穩定的,如果在這個時候拿出一部分錢給學校,對基金的傷害會很大。
一個例子
巴菲特年化收益率15%,單從收益率來說并不高,相信很多人的收益率能高于他。但是由于巴菲特的這15%的年化收益率的時間跨度是半個世紀,累計收益額高到讓人無法望其項背。
所以其他人只能和他比比年化收益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