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的一聲,茶幾上一個漂亮的杯子倒落在地上,看著地上的碎片,小男孩目瞪口呆,繼而手足無措,緊張慌亂。
男孩爸爸應聲走過來,看到地上的杯子碎片后勃然大怒:“這么不小心,做事情老是那么不長眼,毛手毛腳的,你給我站到角落去!”
小男孩很委屈地說了一句:“爸爸,你把杯子放在茶幾的邊上,我不小心就碰到了......”
男孩爸爸聽了更加生氣:“做錯了事還狡辯,看來不打不行了!”接著客廳里響起了暴揍聲和哭泣聲。
這樣的情景相信在很多家庭都會上演。從這個場景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家長管教方式的粗暴和對待犯錯的自負態(tài)度。孩子粗心大意打碎杯子是有錯,但大人沒有放好杯子也有錯。大人應該在自己的錯誤中學習,進而改變孩子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由于大人的不良行為,如知識和技巧的缺乏,促進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大人們要意識到:犯錯誤是學習的最好時機。怎樣把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戰(zhàn)成為學習的機會呢?大人首先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然后采取矯正錯誤的三個R:
首先承認:“我犯了一個錯誤。”
然后和好:“我向你道歉。”
最后解決:“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么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二、“贏得”還是“贏了”孩子?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家長認為自己“贏了”孩子。“贏了”孩子是大人們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zhàn)勝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的反叛或者盲目順從。
而“贏得”孩子是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孩子更愿意心甘情愿的合作和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得孩子合作的4個步驟(友善、關心和尊重為根本):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如“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受……”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如對孩子說:“我也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者行為......”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讓孩子關注解決問題。
我的收獲:無論我犯了多少錯,錯誤造成了多少麻煩,我總能回歸到正面管教原則上來。從我的錯誤中學習,清理我造成的麻煩,而且能讓事情變得比我犯錯誤之前更好。
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說這樣的話,那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在大多數(shù)錯誤中我們難辭其咎,因為孩子的很多錯誤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發(fā)花時間訓練并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卻不是令人鼓舞的進步。
我們要勇于接受不完善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確實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大人們要記住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孩子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總結。
要改變孩子就要從自我做起,家長先成長、成才才能帶來孩子的成長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