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有人說:這本出版于1948年的書,是解讀中國社會的一把鑰匙。
有人說:這本書是學界公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有人說:讀完這本書,會讓你更加的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
有人說:讀完這本書,會讓你更加領略“土”在我們文化里所占的和應當占的地位。
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本月我閱讀了這本社會學書籍《鄉土中國》,它是今年和女兒共讀的第7本書,也是我今年閱讀的第13本書。
- 關于作者
在中國談論社會學,就一定離不開他,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國際人類學最高獎-赫胥黎獎章的中國人。
他與魯迅先生一樣,棄醫從文,知識救國,一生都在了解中國和中國人。
他新婚108天就因野外調查痛失志同道合的愛妻。
他的博士論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他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在抗戰爆發后,輾轉回到中國。
在云南大學和西南聯大任教期間,他領導開創了中國學術史上神話般的“魁閣時代”,成為當時全世界社會學研究的最前沿和最高峰。
他一生三訪溫州,四訪貴州,五上瑤山,六訪河南,七訪山東,八訪甘肅,二十六次回訪江村。
他幾乎走遍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寸土地,直到九十三歲高齡。
他就是費孝通先生,中國最著名的社會學家,也是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二 關于本書
讀懂中國需要讀懂鄉村,而費老無疑是最懂鄉村的專家之一。
這本費老的名著,是作者在上世紀40年代后期,根據他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
社會學”一課的內容集結而成。
作者當時在大學里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就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作者自己覺得有意思的課題,并借助“鄉村社會學”的講臺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因此這本書讀來非常的具有社會學活力。
全書共有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的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等各方面。
書中費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中國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概述和分析。書中作者嘗試來回答他自己所提出的一個問題,“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費老說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殊的體系,它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搞清楚了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后,才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除了這些概述和分析,費老在書中還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內容,語言簡煉,內容淺顯易懂,即使是一名高中生讀起來也很容易。
三 個人感悟
1 鄉土本色-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土是他們的命根
說到”鄉土“一詞,以前常有人城里人說鄉下人土氣,并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
《鄉土中國》開篇第一章的“鄉土本色”中,費老以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來總領全文,闡述了“土”的基本意義與深層含義。
那“土”究竟有哪些基本意義與深層含義呢?
費老說“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只有種地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作為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土”如同老夫老表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中華民族最早發源于黃土高原,中國人的文明底色里與”土“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聯系。費老說他初次出國時,他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包裹著的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里,告訴他說,假如在國外水土不服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里的東西煮一點湯吃。
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只有依靠土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中原的人即使去了最適宜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只要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一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中國人似乎把”土“裝進了基因的記憶里,即便是到了數字化經濟時代,我們小區的陳阿婆從四川鄉下到上海帶孫子時,就利用小區東北角一塊閑置的土地,種植了南瓜和茄子。朋友娜娜的父親一邊在城市里做著其它營生,同時還在老家種地和蘋果樹,老人說只有種地,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娜娜也曾多次和我說起,每到秋天她就很想回到鄉下手掰玉米,只要聽到大卡車的聲音,就感覺自己身處在夏天的收麥場上。
這些種種,都讓我深刻的領略到我們的民族的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特別是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更是黏著在土地上。真應了那句:生命和鄉土融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
2 文字下鄉-不要僵化式的強制推行,改變鄉土性,文字才能下鄉
第二篇《文字下鄉》主要講的是文字下鄉不應該居高臨下地、僵化式的強制推行。
費老認為文字下鄉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若是因為鄉下人不識字就認為其是”愚“,實在是難以讓人心悅誠服。書中列舉了鄉下人在城市環境中慌亂的表現和城里人在鄉下無知的反應,認證鄉下人之所以被認為“愚“是城市人基于城市文化而下的不合理定義。費老說:鄉土社會中的文盲并非出于鄉下人的”愚”,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一個面對面的、生活很安定的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表情、動作和聲音都能好的傳情達意,人與人之間無須通過文字甚至語言進行交流,僅憑世代習俗和日常經驗便能輕松交流和達到高度信任,不需要文字這種外在象征,利用聯想去幫助人記憶。
與都市不同,鄉土社會的人口流動性緩慢,“聚村而居,終老是鄉”,生于斯,長于斯,一直到死。這種世代的黏性特點,使得他們所需記憶與生活范圍有限,長期處于一個不常變動的環境中,因此要推行文字下鄉,必須要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不能僵化行之,只有社會的鄉土性改變了,文字才能下鄉。
3 差序格局-中國傳統社會格式的”差“與”序”
很多人認識費老,可能是他出名的“差序格局”,它描述的是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
在費老之前,法國的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曾用“有機團體”和“機械團體”兩個概念區分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而費老為更準確地區分中國的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是費老的獨創,并被國際社會學界所接受。
費老說,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整片“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成的網絡”。西洋社會的格局如同田里一捆捆的柴,常常由若干人組成,有一定的界限和層次組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模糊。
而鄉土社會的格局如同一塊石頭丟在水里所產生的波紋漣暈一般,為“已”為中心,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的遠近來劃分親疏,離中心點越近的自然越親近,越遠的越生疏,親屬關系如此,陌生人的交往也是如此。有了這個論述,你會更加體會到見面三分情,五百年前是一家等中國的俗語了。
所以在費老先生看來,在這種公和私相對而言的差序格局會引起不同的道德觀念,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權利意識。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中國人的差序格式更講究攀關系,講交情。也因此在這個富有人情特色的社會里,講交情,善人情世故成為了我們的生活的必修課。
小結: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未曾走近這本時,以為它和那些動輒十幾萬甚至上百萬文字的社會學書籍一樣會又長又理論,但讀完《鄉土中國》時,你會發現書的體量很小,原創性卻很強。
書中作者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這14個篇章來論述鄉土社會的一些現象,并解釋中國人這些根深蒂固行為習慣的來源,闡述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會演變成什么樣的社會。
因此在讀完這本只有7萬字的書后,你會了解中國和西方社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本質上的不同,感受到費老對中國人有扎實的了解,有敏銳的觀察,有剝絲抽繭般的分析,但卻沒有那種置身世外的態度,而是處處流露出他對中國人的感同身受和始終作為一個學者的理性思考,這種實地考察和認真做學問的精神會深深觸動你的心靈。
這本寫自70多年前的書籍,今天讀來不僅毫無時代隔閡,相反,它精妙深刻的分析,會讓你覺得處處契治,時時驚嘆。
費老的這本田野考察走訪書,推薦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