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1956-2003),一個于13年前的今天隕落的巨星,他代表著什么?我們貌似已經漸漸地模糊,他的感情、他的家庭,他的音樂,以及他的電影,這些都交織成了他的全部。
然而對于Leslie Cheung,他的全部究竟是什么?我們窺的一二嗎?
這次不談他的其他,只看他的電影。
第一階段(1980-1986):那年他還是榮少,我們忘不了他的眉間。
《我家的女人》中的張國榮,那時候,他還是個少年。
這部單元電視劇對于張國榮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開始,也可以說張國榮日后演技風格的源頭,其后的《胭脂扣》和《霸王別姬》都能從這部短劇中找到身影,而他本人也憑借該片拿到了英聯邦電影電視表演獎。
民國初年,中國的封建傳統還相當固化,雖然民國建立,但是很多陋習還是慣性似的發展著。
片頭就是張國榮飾演的二少從省城上學回來遇到本片的女主美好,美好是個賣茶女,雖然一開始兩人沒發生什么,但是情竇初開的二少,還是對美好留有印象。
其后,在家族重陽祭祀的時候,快七十歲老父親的小妾和別人私奔了,這就為美好加入這個封建大家庭鋪墊了原因。
美好為了哥哥能娶上媳婦,半自愿地嫁到了二少家給他父親做小妾。片中也花了大段的情節描述了美好在二少家生活的凄苦悲涼,但是其中又把二少和美好之間的朦朧情愫展現出來。
兩人最后在老爺的七十大壽中凄苦相擁,卻別人發現,之后雖然有逃跑的準備,但還是被村里的人抓住。
美好為了二少的前程,說自己主動勾引二少,最后落到村民浸豬籠的悲涼結局,而電影也在二少離開鄉村中結束,結局也暗示著二少選擇了和封建家庭的決絕。
2002年,張國榮跟朋友提起要重拍《我家的女人》,之前,在為香港中文大學做的演講中,他說:《我家的女人》是好戲。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他幾次提起《我家的女人》,就仿佛在向藝術致敬一般,也表明了張國榮對這部戲的重視。的確,張國榮也在此片中首次展露屬于他個人風格的演技,雖然還很稚嫩,但是已經能看到那些最“張國榮”風格的神情和動作。
少年榮少(張國榮飾演)在學校中和富家公子阿寶(陳百強飾演)成為摯友,但是隨著高中的畢業,他們都面臨著未來的選擇。
榮少在高中向來以富家公子的假象在同學間亮相,但實際上卻是個從小沒有父親,由母親看廁所養大,有著兩個妹妹的窮苦孩子。而阿寶卻是含著金鑰匙的真正的富家公子,但是阿寶卻有著青春特有的義氣、音樂才華、以及理想抱負。
電影雖然在并列著講述兩個故事,但是卻一點不突兀,對比兩個身份差異巨大少年的青春陣痛,卻讓人從張國榮迷惘的眼中看到他日后在《阿飛正傳》、《春光乍泄》中不羈的執拗氣質。
當榮少以真正的身份面對阿寶時,他的自尊讓他接受不了
當年陳百強、張國榮、鐘保羅(片中阿寶的弟弟)年華正盛,都是風光無限的少年,但是鐘保羅1989年因為債臺高筑跳樓自殺,1993年昏迷一年的陳百強去世,2003年張國容突然從文華酒店24樓跳下,當時三個風光無限的少年現在讓人唏噓不已。
82年的檸檬可樂,雖然有張國榮飾演渣男賺足眼球,又有周秀蘭的可愛純情,但是畢竟劇本老套,觀之如素。
不過作為八十年代的一部青春片,還是比現在所謂的《小時代》和《同桌的你》要自然清澈的多。
同年的這部電影,不是,應該說是科教片,是部劇情神逆轉的電影,前面還以為書寫張國榮賽車經歷的電影,之后才發現是部科教犯罪片,張國榮也算是為這部電影撐夠了場面。
作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譚家明的《烈火青春》完全可以作為新浪潮經典作品來分析,這部電影不僅有張國榮的精致表演,更集合了夏文汐(《唐朝豪放女》中的魚玄機)、湯鎮業、葉童等實力派影星的參演,更有張叔平的藝術指導,所以讓整部電影有著別樣的氣質。
電影講述了兩對男女,四個青年的相愛故事,和他們的不羈生活,本片完全不同于當下電影對于青春年華的描述,四個青年各有各的個性,張國榮內斂而憂郁,夏文汐風情而隨意,湯鎮業直爽而逗趣,葉童則天真而可愛。
四個男女在電影中像是完成了一場生命中隨意的游賞,并沒有多少細節的在意,但是本片的結尾向來遭到眾人的爭議,有人覺得結尾是對于青春和生命稍縱即逝的隱喻,也有人覺得這是魯莽而欠缺考慮的處理,至于究竟如何,你也可以親自看看,引出屬于你的“烈火青春”。
和《失業生》一樣,張國榮通過《失業生》、《鼓手》這兩部青春勵志片,讓我們知道八十年代香港年輕人的奮斗和獨屬于他們的花樣年華。
這樣的電影雖然不免畫面感的粗糙和不太精細的剪輯,但是整體上體現的時代感讓這類電影有著它們存在的價值,并且永不會被影史磨滅。
這是曾航生版本的,張國榮的版本QQ音樂沒有~~也是簡直了。
張國榮也在這部電影中唱出了自己的一首勵志金曲《慢慢向上游》,至今依然被人們傳唱,本片中的張國榮一改前幾部電影中的憂郁或者問題少年的公子哥形象,而變得倔強,對自己喜歡的鼓樂有著狂熱、失落、再到了然的過程。這是一部青春勵志片,在這部戲中,我們仿佛也看到了那個時候拼搏奮斗的哥哥——張國榮!
本片中張國榮和翁靜晶的古裝扮相即使不說風采神奕,也可以稱的上清艷脫俗,雖然劇情太過急促,道具和特效上也的確稍有簡陋,不過明亮色澤的畫面風格還是讓本片的觀賞性十足。
拍攝此片時,張國榮還未大紅大紫,由于本片中打斗場面比較多,據翁靜晶后來回憶說,張國榮在此期間吃過不少苦,但是后來,他拜了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為“契爺”(即干爹),才得到多方照顧,也學得不少電影武術動作。而劉家良也在一年之后,即1984年成為了當時比他小30歲的翁靜晶的丈夫。
本片在后來也被邵氏做了重新修復,再此推出,這也足以證明本片可以稱得上是“邵氏經典”。
哥哥這個時期唯一沒有渣男戲份的電影(讓哥哥這張臉不做渣男,得多難啊!),不過本片的女主張曼玉卻演出了渣女的口味,這倒是讓很多張曼玉的影迷大吃一驚,而梅姐梅艷芳則飾演一個癡情富家女,無可救藥的愛上了張國榮,之后也為了成全張國榮和張曼玉,而放棄了自己的感情。
電影整體的基調是港式鬧劇,但是結尾卻讓人感到濃重的傷感,那就是為梅艷芳飾演的富家女角色感到惋惜和憐愛,而對于張國榮和張曼玉這一對大團圓結局,我們卻覺察到那種喜劇中的破裂感。
這部電影至少在表面的歡喜下隱藏了這樣一個主題,那就是所謂的緣分是特別容易被人們刻意忽視的,而對于自己喜歡的卻往往刻意強求,不顧沒有緣分,就如同片尾的張國榮和梅艷芳明明數次遇到,但張國榮卻選擇不相信;而張國榮和張曼玉數次近在咫尺,但卻一直沒能相見,而最終的大團圓也只是梅艷芳的刻意制造而已。
這部電影2016年上映了修復版,不知道是向張國榮致敬,還是在嘲諷無數深陷強求中的戀人。
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片,不如說是在愛情的老套情節上講述友情的故事,張國榮和李麗珍的感情都不是最耀眼的,反倒是片中三個兄弟的友情成為整部戲的淚點和感觸點。
人們有時候忘記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人是如何認識的,可是回頭追溯時,卻發現所謂的相識都是偶然一瞥,從此牽扯不斷,直至到最后生死分開的時候泯然一笑而已。張國榮、梅艷芳、葉童、王祖賢,僅僅這四個巨星就足夠把這部戲撐足,更何況有楚原的出色編導,使得本片有著除卻商業娛樂之外的精湛藝術,從此留名。
張國榮在此片中像是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蛻變,片中的角色和現實中一樣,一個家境富裕,大紅大紫的歌手,但是自身的優越卻讓自己陷入到三段改變自己人生的感情之中。
本片中的張國榮不像之前幾年中純粹渣男公子哥的單一,而是有著別樣的沉淪和困境,尤其是在法國的那一段故事,把他當時的心境刻畫的淋漓盡致,本片導演楚原善于用環境來烘托氣氛,整部電影的斑斕色彩和秋色斜陽共存于片中的場景之中。人物的境況也隨著景色的變化而相應改變。
加上片中大量張國榮和梅艷芳的演唱會場景,使得本片的觀賞度十足,把商業娛樂和影視藝術疊加成為一盒膠片。
這期間算是張國榮電影生涯的第一階段,這期間,他的青春、他的稚嫩、他的熱情盡灑于此,但是屬于Leslie最輝煌的演繹事業還在下一個階段!
在1980到1986的早期電影中,張國榮已經向我們展現了他早期影像中青澀而率性的一面,
但是第二階段的張國榮才是真正表明了他是一個多面手的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