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1986~1993):呆笨書生總關(guān)情,胭脂扣,到天明
這部橫空出世的香港動作片像是一輪紅日的圖騰,正式標志港片進入到他最黃金的階段,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半期到九十年代上半期的十年是香港電影高速發(fā)展的十年,并且影片質(zhì)量和著名影人呈井噴之勢。而張國榮作為“英雄本色”這個系列電影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自然也被眾多港片死忠粉銘記。
一曲《當年情》不知道喚起多少男生心底的英雄意氣夢,本片中的張國榮飾演大哥宋子豪的弟弟阿杰,從第一部中思想單純、沖動、意氣用事,到第二部中成熟負責(zé),理解大哥的辛苦,也完成了人物性格上的蛻變。
當然這一部電影并不是完全由本片中主創(chuàng)的任何一個人就能達到的,而是有一個重要的時代原因促使電影成為經(jīng)典,即八十年代的香港處于政治上的尷尬境地,中英雙方的談判讓香港的何去何從成為了港人心中最大的時代陣痛,不安全感和前途的不明都是那時港人必須面臨的問題。
而《英雄本色》的出現(xiàn)自然符合那時港人心中的種種需求,對于小馬哥的崇拜,需要“義氣”的英雄心理,都是本片所傳達的直觀感受。
狄龍飾演的宋子豪的正邪徘徊,張國榮飾演的阿杰的精神撕裂之痛,周潤發(fā)飾演的小馬哥的英雄形象,都是那時港人所缺失的,或正在經(jīng)歷的狀態(tài)。
而張國榮也正式隨著港片的騰飛進入到了自己演藝生涯的第二個階段,一個全新的黃金階段!
對于已經(jīng)31歲的張國榮來說,在此片中扮演一個文弱淳樸的書生來說一點都不違和,即使扮演聶小倩的王祖賢當時只有20歲,兩人的仙侶CP感也是如此的自然。
本片對于所有的張國榮和王祖賢的影迷來說無疑是一顆炸彈級別的作品。直到現(xiàn)在,還有影碟出版商推出不同的藍光版本,比如在時光網(wǎng)排第一的長影評就是比較德版和港版的藍光影碟哪個更好。
不過對于眾多影迷來說,所謂的《倩女幽魂》,人們想到最多的就是張國榮的寧采臣和王祖賢的聶小倩,這是最植入人心的兩個人物形象,而張國榮在本片中也一改公子哥的不羈形象,把寧采臣的內(nèi)向、善良和呆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如果說第一階段的張國榮只有“榮少”名頭的顏值和不羈,那從《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等系列電影開始,他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多面演員的身份。
既能飾演之前大量港式喜劇片中的“榮少”形象,也能扮演《英雄本色》中“阿杰”一類的倔強和沖動的弟弟,更能把《倩女幽魂》中“呆傻書生”的中國傳統(tǒng)形象描畫的絲絲入扣,而這,才是所謂的真正“演員”。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記中感嘆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這句話如果用在本片中一定是再合適不過了,張國榮和梅艷芳這兩個人,一個是須眉男子卻有風(fēng)情萬種之態(tài),一個是釵黛女子卻有俊朗風(fēng)流之姿。
而哥哥和梅姐的私下之交又是如此之深,直至有那句“四十之時,你未娶,我未嫁,我們在一起可好?”的故事。
此片中張國榮雖然也盡展“十二少”的貴家公子哥氣質(zhì),那轉(zhuǎn)身之間的眉眼盡是風(fēng)流柔情,但是梅艷芳飾演的如花卻更是嬌姿異常,全片在她的帶動下,把東方特有的哀怨和久久不能散去的傷感盡皆氤氳在觀影者的心中。
最后如花雖然歷經(jīng)五十多年才找到了十二少,但是知曉了十二少的薄情和懼死,便也決絕地走向陰間,不再回頭一次。
如花付出的,她不后悔,但是她也不會原諒那個讓她等了半輩子的男人,關(guān)錦鵬對于女性心態(tài)的把握像是竊取秘密一般,他不隱,也不說,只要你知便可。
乏善可陳的動作片,可能是為了干爹劉家良演出的電影,沒有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
這部68分鐘的音樂電影要不是因為張國榮、鐘楚紅和張曼玉三人,很難說有什么值得紀念或者存在的價值。
但是全程張國榮的經(jīng)典歌曲加上不錯的mv式的電影畫面,喜歡這三位大牌的還是可以去懷戀懷戀。
和《英雄本色》基本相同的主創(chuàng)人員,自然在情節(jié)和節(jié)奏上不會太差,但是和后者完全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主打的是瀟灑人生和恩怨必報的主題,而且整部電影的逗逼氣質(zhì)也拉近了和觀影者的距離,自然在觀感上相當有味道。
而張國榮在本片中顯得更加內(nèi)斂和英氣,這和周潤發(fā)的全程瀟灑逗逼的感覺則形成了完全相反的對比,加上鐘楚紅的風(fēng)情萬種,所以我們在看的時候,并不在乎什么劇情,什么細節(jié),而是電影中三位巨星的個人魅力的交織。
而張國榮在電影中才出場時依靠在橋上,讓畫家速寫的場景也成為影史上經(jīng)典的一個鏡頭,那顧盼生姿的神態(tài),遲遲不能消融。
別總說新藝城把香港電影毀了,要知道,香港喜劇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新藝城公司制作的,本片即是如此。
該片開創(chuàng)了一種喜劇形式,那就是以普通大家庭為講述對象,來構(gòu)造喜劇框架的模式。張國榮的娘娘腔、周星馳的神經(jīng)質(zhì)、吳君如前后判若兩人的形象,都讓喜歡港式喜劇的影迷如數(shù)家珍。
尤其是張國榮的扮相,可以說前所未有,別和我扯后來的程蝶衣,這兩個不是一個調(diào)調(diào),程蝶衣是氣質(zhì)所向,而本片中的常騷(張國榮飾演)則是別一樣的小妖精形象。
就像片中面對由毛毛(毛舜筠)飾演的表姑,常騷自動回歸抖M模式,不管是在學(xué)校時候的足療,還是后面的打麻將,兩人都極盡表演夸張之能事。
不過還好,最后兩人愛愛之后,又各自找到本應(yīng)該屬于自己的性取向,看到毛毛在哥哥懷里小鳥依人的場面,相信大部分張國榮的死忠粉都難以自控吧!別問我怎么知道,我就是知道!
本來以為是張國榮和向華強雙雄模式,但是看過之后才知道張國榮只是配角,不過由于張國榮自身的氣質(zhì),反倒和周慧敏成為本片最大的看點。
哥哥的阿飛仔氣質(zhì)和他的公子哥氣質(zhì)是等同的,都是能將這類角色演到骨子里的人,周慧敏那時候的美艷和清純也真的讓人過目難忘。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阿飛正傳》。的確,兩部電影的時代背景相同,都是上世紀六十年,而張國榮飾演的角色也都是街頭混混式的阿飛仔,這部電影少了《阿飛正傳》的文藝和游離,但是卻增加了情義和市井氣息。
尤其是白榮飛(張國榮飾演)在看過小敏(周慧敏飾演)受傷之后,和母親離別的那一段。
白榮飛說:“這么好的寶貝你會給我?你從來好東西都是自己留著!”而葉德嫻飾演的母親則說:“你不就是我最愛的寶貝嗎!?你才是我這輩子最珍貴的寶貝,我不留給你,留給誰?”
白榮飛頓時熱淚盈眶,他知道母親此時對他是真心的,就像他登上汽車后依依不舍,最終還是把錢讓朋友帶給母親。他是阿飛仔,但是情義氣更重了。
和《家有喜事》一樣,主打賀歲喜劇風(fēng),各種大牌演員夸張演技的集合,港式惡搞喜劇風(fēng)格估計它算是集大成者,這和周氏喜劇、許氏喜劇不同,由《花田喜事》帶起來的這種類型可以說既使港式喜劇發(fā)展到巔峰,但是又讓如今的港式喜劇成為了強弩之末,這一點上,黃百鳴得負責(zé)。
張國榮在本片中則飾演一位叫大衛(wèi)-高博飛的非著名魔術(shù)師,除了有著各種逆天的魔術(shù)技能,還有令人咋舌的把妹技巧,所以一票妹子都拜倒在他眉眼之間,哎哎哎,等等,這不是哥哥一貫的人物設(shè)定嗎?
造型和布景過于粗糙,導(dǎo)致整部片子觀感都不是太好,好歹張國榮和林青霞的演技能彌補一些。
林青霞在里面的形象基本就是東方不敗的感覺,而張國榮飾演的卓一航不知道是否由于此類電影飾演的不是太多的緣故,總感覺還是欠缺了一些武俠風(fēng)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