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風里飄來艾葉的清香,白色的糯米如顆顆珍珠鑲嵌在粽葉之間,如人們為紀念屈原撒下的銀色淚滴。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字里行間訴說著唐代詩人文秀對屈原的無限哀思。
說起端午節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耳熟能詳、凄美傳奇的故事。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丈、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將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每個地方雖地域不同但習俗卻大同小異。記得每逢端午節前夕,奶奶和媽媽都會提前準備好粽葉,將白花花的糯米浸泡一晚,待第二天再把揉搓好的棉繩系在椅子上,然后用事先煮好的粽葉輕輕扭成一個可愛的漏斗形狀,用勺子將浸泡過的糯米一勺勺放入漏中,再用繩子包扎好,就這樣一個一個串連起來,每根繩子上串五、六個,抑或八、九、十個不等,待鍋中放入水,再將包好的粽子倒入鍋中,水開,再轉小火慢慢炆之,這時鍋中便溢出陣陣粽子的清香,誘人的香氣讓人垂涎入滴。
粽子的種類繁多,有白米粽、肉粽、豆沙粽、鴨蛋黃粽,而我小時候吃得最多的還是白米粽,細細品嘗,軟糯的米香混合著粽葉的清香纏繞在舌尖,讓人回味無窮,是愛的味道,也是思念的味道。
端午節的習俗可謂豐富多彩,吃粽子、賽龍舟、門上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沐浴、熏艾香。聽老人說,門上掛艾葉是為了驅邪避災,長長的艾葉芳香四溢,寄托著美好的祝愿。
然而最為顯著的莫過于龍舟競賽,不管是細雨蒙蒙、還是晴空萬里,等到端午時節,湘江江面上十幾、二十條龍舟一字排開,啰鼓喧天,吶喊聲響徹云霄,好不熱鬧。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祈求健康、平安、幸福,也象征著團圓和諧。
“輕裝策馬青云路,人生從此馭長風”
端午時節也是莘莘學子們十年苦讀磨一箭,大展鴻圖的好日子。數百萬計的高考生們懷摯著夢想,自信滿滿的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奮筆疾書,繪制著詩與遠方的藍圖,用他們堅定的目光告訴我們未來可期。
端午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底蘊,更代表著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拼搏向上的精神。
讓我們一起感受龍的精神,在這個隆重而有意義的日子里,攜縷縷粽香,將思念傳遞,祝祖國繁榮昌盛;讓莘莘學子們在奮筆疾書里,架起理想的風帆,旗開得勝,一舉高“粽”。
“悠悠艾草香,綿綿情意長”。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品嘗粽子,思念故人,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讓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傳承。
屈原雖已走遠,但他的精神卻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深刻地響影著一代又一代。在這個令人難忘的日子里,讓我們一起愐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借助高考之翼,如同深海之魚躍出水面,化為遨游天際的飛鳥,飛向更加廣闊的天空,為中華之崛起而發憤圖強,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青梅煮酒,白艾掛墻,粽籺愿好,端午安康,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辭舊時,愿我們家事平和,花朝月夕多勝意,人間芳華,歲歲年年長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