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作為一個哲學流派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所創立。現象學由第二、第三代現象學者不斷豐富和發展并最終滲透到了各個學科領域,至今都在發揮著重大的影響。意向性理論是貫穿整個現象學運動的核心線索實際上,意向性理論強調意向性是心理發展根本動因、意向活動是心理構成的根本方式和心理的本質就是多重的。
胡塞爾主張哲學應當作為“嚴格的科學”而存在,這種哲學要求人們必須忘掉一切成見,用自己的眼睛來省視一切。其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直面事物本身”。從而直觀地把握事物的本質,這就是現象學。胡塞爾認為對事物的實在性認識就必須由一種內在的視力來證明,這種內在的視力他稱之為“直觀”。并提出了通過“存在的懸擱”與“歷史的懸擱”從直觀中獲得對事物本質的把握,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就其實質而言是人的意向性活動。
意向性概念是胡塞爾現象學中最關鍵的概念,正是在意向性這個概念中,蘊含著胡塞爾哲學的一切發展的可能性。不僅其“本質直觀”是在“意向性”的基礎上得出來的,而且,也只有在“意向性”中,胡塞爾的哲學才真正能夠建立。意向性理論是現象學理論體系的核心。
所謂意向性是指那些指向某物的精神活動的特征,人不可能不思考某物(某種對象)而思考,人也不可能不看某物而看,人的這些精神活動總是帶有一種指向性、總是使得某物對象化,這就是現象學中的意向性。
胡塞爾的意向性概念源自他的老師—心理學家布倫塔諾。布倫塔諾首先提出了意向性的概念。布倫塔諾認為,心理現象不同于物理現象,心理現象總是包含或指向某個客體,這個客體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是存在于主觀世界,所以叫“內在的客觀性”,心理現象就以這種意向性為特征。物理現象則不同,它是自在的,不包含任何其它客體,自己包含自己。胡塞爾繼布倫塔諾之后,認為意識具有意向性,意識的意向性由三種成分構成:①意向性活動的主體;②意向性活動;③意向性的對象(客體)。對象并不存在于意識之外,而是存在于或包容于意識之內。
意向性與心理發展動因。如前所述,胡塞爾現象學的核心在于意向理論,而意向理論的基礎卻又在于人的認識所具有的意向性上。在人的生活實踐中,認識活動確實具有胡塞爾所說的這種意向性,而認識自身又構成了人的意識活動的基礎,如判斷、思維、分析以至情緒、情感等等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無不建立在對事物的認識的基礎之上,甚至那些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也和認識活動有密切關系。意向性構成了人的整個心理的關鍵的中間環節,心理正是通過意向活動才得以不斷獲取外界的信息,從而得到逐步發展和豐富的。如果沒有這種意向性,心理就會如同康德所說的物自體那樣封閉而僵死。這提醒我們在考察心理發展的動力因素時,不能像以前那樣把人的心理發展動因歸于動機、誘因或者社會實踐活動,而忽視了人的意向性這個內在的因素。內在動機雖說很強調本能方面的作用,但是它只能在發生學的意義上解釋心理的產生而無法清楚闡述發展的動因;而外在動機則和誘因說以及社會實踐說類似,過于強調外在的、在現象學意義上先驗的因素的作用。
意向性在指向外部的同時又總是保持著一種內在的特性:它永遠不能夠跑到人的心理之外去意指某種東西、它總是人的意識和心理的一部分,這樣又避免了把心理動因客體化的困境。意向性在主體性與客體性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不論是主體性的因素還是客體性的因素,離開了意向要充分發揮其動力作用是很困難的。
意向活動與心理構成方式。意向性理論強調直觀性。胡塞爾的意義充實活動以及意向活動的質料都帶有明顯的直觀特征:意義的充實或者是用表象的事物來進行或者是以實際的知覺事物來進行,這些對象性的事物無疑是直觀給予的;而意向活動的質料實際上就是指的意向活動所對象化的事物,盡管有理念上的(意義)和直觀上的對象的區別,不過理念上的質料在本質上是也直觀的,因為胡塞爾認為“如果純粹的意義意向不具有直觀的確定性,它們就是空洞的?!币源擞^點來考察一下心理的構成方式,不難發現人類的心理也具有直觀的特性,無論是心理內容還是心理結構,也不論這些內容和結構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無論我們把人的心理的構成看作是抽象的語言和符號還是具體的表象和圖式抑或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化,我們都不能夠否認心理構成的直觀性。并且,人類心理的構成方式不僅是直觀的,它在現象學的意義上還是主動性和建構性的,意向活動中的賦意活動十分顯著的表明了心理構成的這一特性。
通過胡塞爾關于意向活動的“意向主體—意向活動—意向對象”這一結構說明,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這種主動建構性:如果沒有意向活動的賦意過程將外界客體與人的心理聯系起來,那么外界的客體對于人的心靈來說就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只有人的主體將意義通過活動賦予給外部客體時,客體才成為了對象,才能夠在人的心理當中獲得其合法地位。胡塞爾在其《純粹現象學通論》中曾明確表示“意向性可以在現象學還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還原之前時,它是一種交遇;在還原之后時,它是一種構成。它始終是前現象學心理學和先驗現象學的共同主題?!毙睦順嫵傻闹庇^性正是胡塞爾說的“交遇”,當我們剛開始“交遇”某一對象時我們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只能是純粹的描述。而這種描述就構成了各種直觀,它發生在我們的意識進行現象學還原之前;而還原之后,我們就可以發現意向性這個無所不能的心理意識特性,我們就發現了我們的心理原來是通過意向而由自己主動構成的,原來外界的客體的意義沒有了意向的參與對于人來說就會變得毫無價值。由此可見心理構成的直觀和主動建構性是統一的,這兩種特性都統一于心理的意向之中。
意向真理觀與心理的多重本質。根據意向性理論中的意向與充實的關系,現象學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真理觀。胡塞爾認為“真理是對物自體之判斷的合適性。合適性是指所意味之物與這種所給予之物之間的一致性。因為存在不同程度的充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直觀和空洞直觀之間的綜合,因而存在著對這種綜合的不同程度的體驗,也就是說,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明性……真理是這種充實綜合之間的客觀關聯:兩種活動的意向對象彼此一致或適合。證據是對這種一致的體驗,或者用胡塞爾的話說,是對真理的內在體驗。真理是根據意向對象的觀點來確定的,而證據則是根據體驗或意向活動來界定的?!痹诤麪柨磥?,真理就是意義與充實之間的一致,并且這種一致有程度的差別和有不同程度的自明性。只要其具有自明性,那么就具有真理的性質。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去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人的心理的本質是否也具有這種特性呢?心理學對于心理實質的探討主要是從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兩個方面著手進行的,心—物關系主要是心理實質反映論和心理實質建構論之間的對立:反映論者強調心理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內心中的映象,認為人的心理完全是被動的;而建構論者強調的是人心理的主動構成性,認為外界事務如果沒有心理的構成作用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而心—身關系主要是心理與機體的平行論和派生論之間的爭執:平行論者強調的是心理與身體之間的平等地位,不存在誰派生誰的問題;而派生論者則大多認為心理是受制于身體的,心靈處于身體的從屬地位。
心理學各派之間也由此而產生了激烈爭論。它們之間的對立真的是如此無法逾越的嗎?無論是反映論還是建構論、也無論是平行論還是派生論,它們實際上對于心理本質的探討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然也有各自的局限。從意向真理觀的視野出發,它們對于心理實質這個意義所做的充實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自明性,因而都具有現象學上的真理性質。盡管各自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弱點,但是這些缺陷、弱點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都只是立論的角度和研究的范圍所造成的。人的心理本身來說就是包羅萬象、并且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對它的認識正如意向真理觀所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一致和自明性。
胡塞爾認為人是通過意向活動來認識事物的,而意向活動主要由賦予活動和意義充實活動兩個部分組成,人就是通過賦予活動和意義充實活動來認識事物的。人的意識通過對意向活動的性質和質料的不斷置換,逐步剔除那些易變的非本質的東西而發現那些不變的屬性從而達到范疇概念和一般性認知。意向性使得人的心理總是有一個指向特征,它時刻朝向意識之外的世界,這就避免了把心理動因絕對的內在化。人的心理構成具有直觀性和主動性兩大特點,而且這兩大特點并不是相互獨立、毫無聯系的,如果我們用完整的現象學意向理論來看待人的心理時我們就會發現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