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讓英國家長們推薦幾本孩子適合讀的書,那么,他們脫口而出的一定是這本由查爾斯·狄更斯著作的《圣誕頌歌》。
英國伍斯特大學曾向家長和孩子推薦的“十大必讀書目”,位列第一名的仍舊是這本《圣誕頌歌》。
小說家威廉·薩克里曾評論道:“這本書看上去是那么小,那么薄,但卻是英國的財富;不論男女老少都將其視為珍寶。”
現在西方已是約定俗成的“圣誕風俗”,如家庭團聚、互換禮物、圣誕大餐, 甚至“圣誕快樂”的說法……并不是耶穌誕生時就有,而是起源于本書。
迪士尼公司三度以本書為原型,將這一經典故事搬上大銀幕。
中國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曾在《圣誕雜談》一文中寫到“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這是用一顆偉大溫厚的心所寫的一本偉大的書。”
在金庸小的時候,有人送給他一本《圣誕頌歌》,后來一直到他長大成人,他都將這本書放在身邊,每當圣誕節來臨時,便翻來讀幾段。
再來說說這本書的作者,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他的作品《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作品,在文學領域,堪稱驚天之雷。
幾句傳頌甚廣的名言皆出自狄更斯的小說:
1.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失敗是有限的,冒險則是無限的。
3.別驕傲,別懷恨,別不肯原諒人。
4.沒有壞人,也就沒有好律師。
5.一片用努力換來的面包皮比一桌繼承來的酒席好吃的多。
寫到這里,不得不提《雙城記》里面的一段話: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如此大氣磅礴的開場,世界文學史上獨一無二。
1843年12月中旬,《圣誕頌歌》初版,不到圣誕節便已銷售一空。在這之前,狄更斯只是一位享譽英國的現實批判主義作家,而在這之后,狄更斯有了一個新的頭銜——“圣誕之父”。
狄更斯在本書中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圣誕節的各項活動:全家人張燈結彩,舉行快樂的晚會,圣誕樹上懸掛著禮品盒,餐桌上擺著烤鵝、葡萄干布丁、新鮮面包等美味令人垂涎三尺……
所有這一切,已變成今日西方圣誕節民俗。而圣誕快樂(Merry Christmas!)這句問候語更是在本書中首度出現。
此外,西方人習慣于在圣誕節做一些慈善活動,也是受本書影響,因此,將本書稱為“西方現代圣誕節奠基之作”。
說了這么多,這本書究竟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能對英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那個時候工業革命剛剛開始,英國國情因此發生了重大的轉型。
工業革命的確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好處,繁榮的同時,更多的人不得不參與辛苦的勞作,人們的生活地其實并不幸福。
比如童工現象,小孩子在面對機器的時候顯得十分渺小,大人們也必須瘋狂的工作,但他們得到的收入卻非常的微薄。
狄更斯就是通過這樣一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時代。
故事的主人翁叫史克魯齊,一個吝嗇商人,為了省錢連煤筐都舍不得放在職員房間,對窮苦人毫無憐憫之心。
然而,他在圣誕前晚依次遇見了三位來自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精靈,精靈帶著他看到了一幕幕發人深醒的場景:
與深愛著他的貧窮未婚妻分手,而當年的未婚妻現在擁有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雖然貧窮卻充滿愛和快樂的職員一家;
而最終,他通過未來精靈看見了一個躺在床上死去的一無所有的人——那就是他自己。
這一切漸漸喚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愛心及喜悅,固有的自私及冷酷消失殆盡,史克魯齊從此變成了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如果說給整個西方國家帶來福音的《圣經》創造了“圣誕節”,那么《圣誕頌歌》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向世人傳播了“圣誕精神”。
而書中的主人翁史克魯齊的整個轉變過程正是在詮釋什么叫做“圣誕精神”。
那么,何謂圣誕精神?
“圣誕精神”是反思自我,包容別人,祝福別人。
“圣誕精神”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幸福而播撒的愛,為了未來的美好生活而秉持的善良。
"圣誕精神",是陌生人之間友善的微笑、旋律,是熟悉的贊美詩歌,是包裝精美的禮物和璀璨閃爍的圣誕樹。或者什么都不是,它只不過是你一年一度所得到和美好感覺而已。
所以,世人評價狄更斯的圣誕頌歌為“第二偉大的圣誕故事”(《圣經》里耶穌誕生的故事是“第一偉大的圣誕故事”)
足見,這本書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