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到金哀宗完顏守緒困守開封,金朝這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雄踞北方已經長達120年。
金有六都,上京會寧,北京大定,西京大同,東京遼陽,南京開封,以及中都大興。現在只剩下了南京開封,其余悉數被蒙古軍隊占領。開封,這是100年前大宋的首都,北宋就在這里亡的國,現在輪到了金朝,100年前是強大的金軍在戰神完顏宗望的率領下摧枯拉朽般擊敗大宋的軍隊直逼開封,如今是蒙古的軍隊在他們大汗窩闊臺的親自率領下摧枯拉朽般擊敗了大金的軍隊直逼開封,歷史是多么詭異和諷刺。
在開封城里的元好問對時局還抱有一點點希望,當年金軍擊敗遼朝的時候,遼國的耶律大石突圍成功建立了西遼,后來雄霸中亞,天無絕人之路,在絕境的金國也許也能創造這樣的奇跡。此時的元好問覺得自己的身份真是尷尬,自己是鮮卑族后裔,高祖曾祖在宋朝為官是宋人,祖父生父在金朝為官是金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自己會在蒙元為官成為元人。他發出了一聲苦笑。亂世真無奈。將思緒轉回到眼下的戰局,能和當年的契丹英雄耶律大石相媲美的不是金軍驕傲自大的統帥完顏合達,也不是皇帝完顏守緒,完顏守緒是個生不逢時的明君,雖說沒有建立不世之功勛,但是一直勵精圖治挽救國家于危難,只是他重達200多斤的肥胖身軀如何能突圍躲避蒙古的追殺。開封屏障均州三峰山的戰事已經白熱化,大金國最后的名將完顏陳和尚正駐守那里,幾年前他曾經率領400將士擊敗8000蒙古鐵騎,取得大昌原大捷,威震華夏,這一戰是蒙金戰爭中金國方面最大的軍事勝利,讓抗蒙形式一度好轉。巧合的是當年耶律大石突圍的時候是40歲,今年完顏陳和尚也是40歲,也許能和耶律大石相媲美的女真英雄就是這個陳和尚,也許他能突圍我也跟著他突圍,也許大金國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復興······
就在他幻想著這些的時候,外面哭聲震天,一打聽知道剛剛消息傳來三峰山的35萬金軍全軍覆沒,主帥完顏合達戰死,他拉住一個仰天長哭的人問:“那陳和尚呢?他最精銳的忠孝軍呢?”,那人回答:“都戰死了,都沒了!”
元好問仰天長嘯,敗局已定,亡國難以避免,大金國的氣數已盡了。雖然自己不是女真人,但是出生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故國。經歷了這個國家繁華鼎盛的年代,也經歷了這個國家四面楚歌的年代,對這個國家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此時,他老淚縱橫。
開封很快被攻破,作為尚書省的官員,元好問被蒙古軍隊囚禁,他是個很理性的人,囚禁期間一直在擔心蒙古會不會屠城?按照慣例,蒙古會對拼死抵抗的城市進行屠城作為報復。他想要動用自己的影響力保全更多無辜者的性命。蒙古重臣耶律楚材素來敬重元好問的名聲。他給耶律楚材寫了信希望能保全百姓。耶律楚材通過自己的努力阻止了屠戮和浩劫,在囚牢里元好問寫了一批人的名字,將他們舉薦給了耶律楚材,這批人有15位在元史里留下記錄,可見元好問還對人才的保護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間接為中原文明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
包括后來他尊稱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事情,不理解他苦心的人只看到他像個小丑一樣跪在忽必烈面前,知道他苦心的人看到忽必烈一開心免除了儒戶的兵賦,暫時提升了儒生的社會地位,蒙古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是“八娼、九儒、十丐”,儒生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社會地位比娼妓都低,當元好問把“儒教大宗師”的帽子扣在了忽必烈的頭上,現在皇帝都是儒教的首領,誰還敢歧視儒家思想。那時,覲見忽必烈的元好問趴在地上,低著頭,看似很不堪,他的目的達到了,嘴角泛起開心的微笑。他是個很聰穎的人。還是骨子里有氣節在,婉拒了丞相耶律楚材許給他的高官厚祿,他不想愧對故國,他只想平平靜靜地寫詩,寫詞,寫文,寫史。
元朝的統治者允許他回家,那一刻的心情像是一只大雁飛上天空的心情,像是尾鯉魚躍入江河的心情。他激動地寫下“乞得田園自在身,不成還更入紅塵?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風睡殺人”,仿佛都聞到了家鄉田園泥土的芬芳,仿佛都看到了六月時節河堤水漲船高,漲上來的河水都要漫過青青的草地了,仿佛都感受到了清風吹過柳林化成柳浪,在這么親切溫馨的地方,在睡夢里死去都了無遺憾。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后世人都敬稱他為元遺山。沒有他當時對文人的保護,對文化的保護,也許,真的不會出現元曲的盛況。其才華上詩、文、曲、詞各體皆工。目睹戰亂寫就的詩歌那真是筆筆浸血,字字含淚,句句帶悲。遺山處于亂世,其悲歌的慷慨和豪壯是從杜甫那兒一脈相承過來的,描寫戰亂之下人民苦難悲慘的《北渡三首》,《岐陽三首》,《續小娘歌》等皆可比肩杜甫的“三吏”,“三別”。"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女子被擄走,跟在勝利者的戰馬后面,哭著一步一回頭,為誰回頭?是為故國,為故鄉,為故親。“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白骨都無人掩埋,縱橫交錯像亂麻,短短幾年家園變成了荒漠。“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向西望,故城失陷,消息斷絕,向東望,難民逃難,哭聲震耳。這些泣血詩句,是杜甫之后不曾有的。為什么沒有一首元好問的詩選入教科書,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是個金人嗎?難道不知道這個金人對中華文明作出了多大的貢獻嗎?
入元之后他常年奔波各地,搜集金朝的言論、事跡,詩歌,歷時幾十年寫就兩部鴻篇巨制《壬辰雜編》和《中州集》,成就“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名聲。幸好有元好問,女真文明得以傳承,不像契丹文明徹底消亡。
他所創作的散曲小令,諸如這些句子“桃杏拆,宜唱喜春來”,“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后清風",每每讀來總是感到十分的灑脫怡情。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小時候在戰亂中辛虧被元好問救助,元曲才沒有失去一位巨頭。
僅憑兩首《摸魚兒》就可獨步詞壇,這是他詞上的成就。
十五歲那一年,正是少年錦時,風塵仆仆的少年赴京趕考,途中遇到一獵人,他對元好問講了一件奇事,自己捕到一只大雁,殺死之后,天空中另外一只大雁悲鳴不止,最后撲向大地一頭撞死,小小少年為情動容,就向獵人買了這一對大雁,葬在汾水河岸,取名雁丘,作一闋《摸魚兒》以表祭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好像也是那一年吧,在回家的途中,經過一片湖,坐在船上聽艄公講,不久前,這里有一男一女雙雙投湖殉情,接著奇事發生了,滿湖長出了并蒂蓮,一莖生兩花,兩花各擁抱。元好問再次有感而發,取出筆墨,在船頭題上另一闕《摸魚兒》: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 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你根本不會相信,這樣的愛情絕唱出自一位十五歲的小小少年之手。問世間情為何物?問連根,有絲多少?這一問就問了千年。不曾有過愛之初體驗的少年卻詠出了永恒的愛情詠嘆調。愛情是個生命都會懂得,哪怕是一對雁兒一對蓮花,哪怕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年,都會懂。
清朝詩人趙翼有句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我極不喜歡這一句,像杜甫元好問這些人,看到滿大地的白骨,聽到滿天空的哭聲,顛沛流離時寫的詩句再怎么工整又有何幸之有。唐有詩星璀璨,宋有詞星璀璨,遼金元三代只有元遺山一人為巨擘,他獨自一人撐起那片奇崛綺麗的詩詞天空,照亮了后世文化的繁榮。余甚愛此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