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聽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名字是知道有群友在看,后來聽樊登讀書有一期作者來訪,尹建莉與樊登在談到孩子的教育,感覺這個媽媽好有智慧,孩子培養的特別優秀,基本內容也聽了,但還是想一睹書的內容。當有一天去朋友家,在她的書柜里看到這本書時,毫不猶豫的就借來讀了。
尹建莉是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培養了一個特別優秀的孩子,品學兼優,跳級兩次,16歲高考超過清華錄取線22分,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作者同學的孩子出現問題,求助于尹建莉后,感慨我原來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的差距,自從看了你的文章,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作為母親,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我們總覺得教育專家的孩子優秀是自然的,其實不一定,并非每個教育專家的孩子都優秀,關健在于培養得法,充滿智慧,在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作者的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每一個細節,看似順其自然,實則有心而無痕。
每天晚上閱讀一點,每次都有很多的感慨,禁不住與瀟然分享,作者特別重視孩子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把閱讀能力形容成是“魔杖”,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甚至修得一支生花的筆,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閱讀對他來說從中體會的就是吃飯或玩游戲般的簡單和享受,你不想他讀他都不情愿。我告訴瀟然,這書里的前半段有太多的雷同,有很多熟悉的影子,是關于閱讀的,瀟然小時候,我并沒有接觸太多的幼兒教育,但從瀟然出生時就訂了嬰兒畫報,幼兒畫報,給他用手指著讀書,講書里的故事,他每次都特別喜歡的樣子,有時我指著讀前面,他就可以接后面,每天都要做的親子閱讀是他的最愛,有一次大年三十,從父母家回來已太晚了,我不想陪他讀書,他就央求,媽媽看書。三歲以后干脆自己開始讀,我也樂的輕松,我最驕傲的就是無意間培養了孩子愛閱讀的習慣。大一點了,只要是家里的書,都翻閱,有時連高血壓心臟病的普及指南都看,孫子兵法三十六汁,這些帶著些難懂的古語的書,也被他啃完了,樂此不疲。只可惜,我沒有早點看到這本書,也沒有作者的智慧,自從瀟然上了小學,老師評價他愛發言,明顯感覺他是個課外閱讀多的孩子,但枯燥的學校生活,我并沒有智慧的參與其中,沒有及時點燃他學習的興趣,以至于他的自主學習習慣并沒有養成,這是遺憾處。
如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她終將收獲的是輕松,而我只做到了一半,忙碌工作了好多年,孩子也上到高中了,面對青春期的叛逆,我開始從書中找尋答案,遺憾錯過好多的時機,但任何時候都不晚。作者說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鉆在游戲里不肯出來,那是因為游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使人墮落的不是游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
作者說家長治理孩子的壞毛病,第一要有誠意,第二有要有耐心。平時家長習慣在很多事情上管孩子,單是玩游戲不止說過多少次,發生了多少沖突,干涉只能激化孩子玩游戲的無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學會控制,家長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制與被管制的關系,這種關系建立的時間越長,越牢固,孩子的自覺性就越差。家長缺少耐心,指望自己一改變,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幾天就變好,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不改變,家長就受不了了,壞毛病也是病,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怎么可能三天就改了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初孩子膩著我們,大了卻越走越遠,固然有背影的無奈,更多的是我們不懂孩子的世界,忙碌的生活也無心了解他可能從游戲中學會些什么,媽媽與孩子沒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溝通少了,只剩下學習成績一件事。要學會與孩子做朋友,交心,讓他覺得愿意與你分享他的想法,體會到親近度,而不是管控。我在努力改變,增近親子關系,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誠意和耐心,要時刻提示自己,或是狡猾的隱藏,在孩子面前要做到看似順其自然,實則有心而無痕,才是最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