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品改編的難點之一在于她自成一派的語言風格、細膩凌厲的心理描寫,話劇運用旋轉木馬式的舞臺裝置,不吝惜絢麗繽紛、光怪陸離的聲色,精致繁復的道具,完美地以視覺呈現了文字的氣質與風韻、基調和氛圍,舞臺調度(太喜歡中間幾處舞蹈的段落)、光影、色彩都是極致的享受,讓人充分體會到高級審美一詞絕非虛言。影像與舞臺的混用于我個人并無不妥,這或許出于團隊對畫面質感的追求,畢竟當需要演員面部的微表情體現情感變化時,特寫對于三樓不喜歡望遠鏡的觀眾還是很友好的,且相較于轉場時一片空白幕布與其后工作人員咚咚咚咚重新布景的忙亂聲,這樣的形式更利于觀眾持續沉浸在劇作本身的世界中。
遺憾的是,話劇似乎更重視呈現范柳原的情感變化與人物弧光,對白流蘇心理變化的描寫甚少,原作以白流蘇為第一視角,轉為剖探范柳原或許是一種創新,但如果白流蘇的不甘心、不屈服與不純粹得不到足夠的直接的展現,二人之間的試探、博弈與推拉就會削弱許多,所謂兩個自私的凡人“真真假假的愛情攻守戰”也很難立住。前后半場的節奏亦值得更進一步推敲,“傾城”之前恨不能飽滿每一處細節,甚至各個配角都有新增亮點(卻又獨獨簡單化了流蘇),“傾城”之后卻仿佛是按了加速鍵卻又卡頓的磁帶,相依為命用力過猛,感情一路高歌猛進,驀地想起該有亂世蒼涼,于是生硬加些唏噓哀嘆,總有些不是滋味。
此外,印象中約有兩三處使用了旁白,均由流蘇表述,中途鬧翻決定“我要回上海去了”、停戰后回到廢墟般的住宅“自來水斷了柳原到山里汲水”、結尾慨嘆“這一點點的真心夠我們在一起生活八年?十年?”,在大多數的情感表達都以肢體畫面光影的形式傳達時,唯有這幾句卻又采用了旁白,困惑。且對于最后一句話,還有幾分意義修改上的不解,在原作中,這句話是“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能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一場劫難令他們拋卻了此前種種踟躕與算計,甚至生出些不管不顧的及時行樂之感,流蘇與柳原的結局是不完滿的完滿,完滿的不完滿,劇作中語調如此一改,似乎單調了許多。
在配角方面,刪去了仆人阿栗與她的孩子,有些可惜,新增了日本兵、三奶奶四哥寶絡的戲份,個人覺得必要性不大,四奶奶意料之中地出彩,但“上當論”不像能出自她口,薩黑荑妮公主可以再深入挖掘。
總之,當最難處理的文字質感實現了與視覺效果的完美轉換,如果能在劇情設計和節奏把控上精進,或許能夠成為更加精彩的作品。最后再次向主創團隊的審美表示欽佩,深刻體會到了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力量。期待之后出品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