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風雨誰評說(十四)
06. ?昭王及西六師傾覆漢水事件,真的是意外嗎?
史書對周昭王落水這一重大事件,為什么記載不一樣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隱澀的一筆帶過。
不知是無法判斷周昭王落水的原因,還是不愿敘述其真相,畢竟《史記》乃皇家正史,不能妄加評議。《史記》記載:“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瞧瞧,司馬遷僅僅是說,“微缺”“諱之也”,到底忌諱什么,沒說!
而西晉時期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直言不諱表示,周昭王是被荊楚當地的船工所害,繪聲繪色。
可為什么要害周昭王呢? 是受到了誰的指使呢? 周昭王到底在荊楚做了什么事情呢? 一概未能明說,只是籠統地說,周昭王南征,有虧德行,當地民眾甚是仇恨,在渡漢水時,荊楚的船工使用計謀,在制作船閥時沒有采用卯榫船釘,僅僅用膠水暫時將船板閥排連接在一起,當下水后,膠水遇水則會溶解,從而導致船閥解體。《帝王世紀》稱:“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
奇怪的是,無論是司馬遷,還是皇普謐,皆稱周昭王德行有虧。
司馬遷說:“王道微缺”,比較含蓄。
而皇普謐則直白得多:“昭王德衰”。
其實,這在暗示著后人,周昭王應該是干了什么有悖“周禮”,亦或有悖“道德倫理”方面的事情。因為,如果是第二次南征之時用兵狠,殺戮重,這對于開疆拓土征伐四方的周王室來說,根本不算得什么,用不著遮遮掩掩的,甚至還要作為戰果大肆宣揚呢! 所以,上述的“昭王德衰”,就是個永遠的謎,讓你去猜想了!
顛覆了傳統認知的《竹書紀年》則認為是上天震怒所致。
《竹書紀年》:“(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兎皆震,喪六師于漢。”其意思是說,周昭王不知干了什么事情,惹得上天震怒。
你看,《竹書紀年》的記載也是避重就輕,將此歸咎于上天的震怒,真是欲言還止。
上天震怒,震怒什么? 震怒于誰? 應該真的是有不可說出的隱匿和難堪啊!
07. ?周昭王的“德行”,我們根據史書記載慢慢品味吧,下來,主要談談此次事件對西周王室的影響
西六師的覆滅,絕對是一件影響至深的重大事件,對周王室的軍事實力是沉重的打擊,后來又重建的西六師,只是徒有其名罷了——
要知道,西周建立,汲取了商紂王東征導致國都空虛而被西岐偷襲的教訓,制備了兩套軍事集團,嚴謹完備,而這次塤失的西六師,是周王室賴以震懾天下的重型常備軍事集團,較之成周的東八師屯田軍事集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周王室賴以稱雄天下,俾睨四方的利器,就如此說沒就沒有了。
要知道,在哪個物資貧乏,勞動效率及其低下的純手工時代,組建一支萬人的重型軍團,那可是需要傾國之力的。
這里,簡要說一下西周的軍事制度——
經過了“三監之亂”后,周王室對天子和諸侯的軍隊又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完備:天子轄西六師、東八師,共十四師;而諸侯,大國軍兩師,小國軍一師。如此,周王室對各諸侯國具有絕對的軍事碾壓力。
評說:要知道,周王室對天下的統治,絕對不是僅僅靠“禮樂制度”的教化就可以了,禮樂制度的遵循,是在絕對的控制力下才能心甘情愿的完成,當力量的對比不再對稱時,僅靠說教是不行的,人性皆如此。周昭王能夠不斷對外用兵,也能從側面說明,西周還在不斷崛起上升中,否則,根本沒有能力一直對外擴張,但此次事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國力快速上升的勢頭。
有時,不期然的突發事件,會成為歷史行程的拐點,周昭王的突然溺水,西六師的全軍覆滅,絕對影響了整個華夏歷史的走向,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可是簡單的假設一下,如若沒有此次事件的發生,周昭王一定會趁著南征勝利的余威,進一步拓展對荊楚的直轄管控,同時進一步壓縮楚國的擴展空間,那么此后的歷史走向將是如何呢?
此后的周穆王時期,雖然周王室對天下還有著絕對的掌控力,但已經不像昭王頂峰時期,已經開始了時不常會有扎刺的諸侯部族冒出,這可不是一個好的苗頭。
雖然西六師的覆滅,不能成為西周從鼎盛開始逐步走向衰敗的決定因素,西周的衰敗,其決定因素乃是分封制度失衡的結果。但西六師的覆滅,的確是周王室的一大塤失,這讓處于強盛擴張狀態的周王朝出現了停頓,影響了周王朝的機體進一步完善,埋下了提早衰敗的隱患。雖然后來又重建了“西六師”,但已經不是‘原裝’的了,只是徒有其表,其戰斗力已經大打折扣了,更主要的是,周王朝成王、康王、昭王的鼎盛勢頭被這個“落水事故”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