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
? ? ? ? 你觀察任何一個發(fā)脾氣的孩子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非樂在其中。他們發(fā)脾氣不是因為喜歡那樣做,那不可能是他們預謀的策略,他們只是展現(xiàn)出真實感受,表達失落、憤怒與難過罷了。
? ? ? 發(fā)脾氣是如此,你不喜歡的任何行為也是如此。你可以先想想,這種行為是在傳達什么感受?這種行為的背后是什么感受?一旦你猜到或發(fā)現(xiàn)了,就去確認那個感受。例如,“你很生氣,是因為我不準你在午餐前吃冰激凌,對不對?”最后,孩子恢復平靜后,你可以跟孩子談談,幫他找出更得體的方式來表達感受。“你想要的東西,我沒給你,你可以告訴我你生氣了。你直接告訴我原因,我就了解啦,這可比尖叫有用哦。”
? ? ? 幼兒發(fā)脾氣可能是因為失望,他不會選擇要不要發(fā)脾氣,而是情緒一來就直接發(fā)脾氣了。他開始發(fā)脾氣以后,甚至可能都忘了剛剛是什么事情令他失望而發(fā)脾氣。他可能忘了是你不準他吃冰激凌,當下他只是在表達感受而已。
? ? ? 我比較推薦的做法是,不要放任孩子獨自尖叫,而是持續(xù)與孩子對話。在孩子稍微停下來喘口氣的時候,你要立刻表示同情地說:“哦,寶貝,真是個可憐的小家伙。”這樣做至少讓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單。沒有人喜歡遭到冷落,除非你是故意誤解他,他當然會生氣,或者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 ? ? ? 說出孩子發(fā)脾氣背后的感受確實有幫助:“你真的很生氣,對不對?”孩子不開心時,需要安慰:“我很抱歉讓你那么難過。”安慰孩子和無原則地給孩子他想要的東西不是一回事,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許他只是因為無法飛到月球,或無法與鯊魚一起游泳而哭泣。
? ? ? 你能做的,是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安慰他,而不是懲罰他,或責備他想要你不想提供或無法提供的東西。孩子看到你理解他,你能保持情緒穩(wěn)定,不會因為他發(fā)脾氣而斥責他,也不覺得他的感受太夸張,總能包容他的感受時,他也會學著控制自己的感受。
? ? ?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可以借由擁抱來安撫他的情緒。或者靠近他,蹲到和他一樣的高度,對他的感受表示關心。你可以用話語來確認他的感受,或者做出關愛的姿勢和表情。
? ? ? 有時把孩子從某種情境中移開是必要的。例如,他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危險,或打擾了別人。這時你可以說:“我需要抱你起來,帶你出去,因為我不能讓你傷害那只狗(或打擾別人)。”接著就照你的話執(zhí)行。
? ? ? 孩子發(fā)脾氣時,如果你回嘴吼他或粗暴地對他,反而會導致情況惡化。你那樣回應,等于是在懲罰孩子展現(xiàn)感受。孩子發(fā)脾氣時,你視而不見,那也是一種反擊。孩子坐在推車里哭鬧時,你可以停下推車,對他發(fā)出同情的聲音,或把他抱起來安撫一下。
? ? ?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不需要答應他做他想做的事,你該做的是同情他的失落感。
? ? ? 如果你覺得孩子發(fā)脾氣把你逼到了極限,切記,這時你應該反思,而不是立刻反應。也請記得,不要覺得孩子是沖著你發(fā)脾氣。你可以深呼吸,持續(xù)保持理智,并觀察孩子。
? ? ? 你持續(xù)觀察孩子,注意他的情緒,并嘗試用語言說出孩子想溝通什么時,你會開始了解導致他情緒失控及行為失控的觸發(fā)因素,以后就能預先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很多父母知道何時該讓孩子抽離群體,和父母單獨待一會兒;何時嬰兒推車對孩子來說太拘束了,孩子需要自由奔跑;或者,何時該吃飯,不要等到孩子饑腸轆轆再吃。
? ? ? 如果孩子常發(fā)脾氣,但已經過了兩三歲的階段,或者你和孩子陷入爭吵、對峙或大戰(zhàn),這正好是思考哪里可能出錯,以及該如何改進的良好時機。
? ? ? 孩子不會永遠處于發(fā)脾氣的狀態(tài),所以你的第一個任務是記下你們在何處、何時、跟誰、為了什么事情而爭吵,以發(fā)現(xiàn)觸發(fā)點是什么。
? ? ? ? 如果觸發(fā)點是因為外界的過度刺激或環(huán)境中有太多噪聲,你可以采取措施以避免那些情況。觸發(fā)點可能是突然的活動中止,例如,你要求孩子別再玩了,馬上來餐桌吃飯;又或者,你可能注意到問題發(fā)生在你比較不耐煩的時候。通常,問題在于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該對孩子抱著很高的期望,但如果我們在孩子準備好之前,就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那只會使他和我們感到沮喪。每個人的發(fā)展速度不一樣。
? ? ? ? 你找出觸發(fā)點之后,下一個任務是觀察你在孩子發(fā)脾氣的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或其他成年人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在場,例如孩子在學校的時候)。你是不是反應不夠靈活?當孩子用行為跟我們溝通時,我們往往誤以為應該對他更嚴格一點,糾正他的“壞”行為,卻沒有考慮到他行為背后的含義——那只是因為他無法清楚表達感受。
? ? ? 更嚴格的管教可能對一些孩子“有效”,在你達到極限之前,設下界限并合理地維持界限確實不錯,但有時你可能做得太過火,變得不夠靈活,那反而為孩子示范了頑固又僵化的榜樣,或使孩子更加沮喪,導致形勢更加惡化。
? ? ? 當我們放棄堅持自己一定是對的、放棄爭輸贏時,就更容易看清自己扮演的角色,更能思考我們如何向孩子示范怎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