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勝梅
和很多準父母一樣,我在備孕時就開始看各種育兒書籍,接觸先進的育兒理念。當了解到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之后,很是喜歡。不斷地學習、理解和內化這套理念。并實踐在我和女兒身上。這篇,我們一起來聊聊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堅定”的基石是什么。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用嚴厲也不驕縱的方法。”“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正面管教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并以此為基石,在孩子的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
和善而堅定、不懲罰不驕縱、尊重、理解、平等。這些是正面管教的理論在管教孩子時所用到的關鍵詞。特別契合我本身養育孩子的理念。但是,面臨孩子養育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卻沒有辦法用一種比較統一的方法和理念來歸納。在接觸到正面管教之后,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正面管教基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基礎之上,為我們歸納出了一套系統的實用落地的親子溝通方法。而這套方法體現了對一個自然人成長過程中的充分尊重和正確引導,這也是和善與堅定的本質。
這里,我們對和善而堅定的理解分兩個方面。
第一,和善體現的是對孩子的尊重。
和善不是單純指的態度和語氣,而是家長發自內心的對孩子行為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是一個人格獨立的個體,這點和大人無異。不管孩子多大,發生什么舉動,他所需要的尊重都是存在且必要的。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首要目標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尤其如此。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歸屬感,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心態。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他自己的成長特點。有的是共性,比如所有孩子在某個時期都會有相同的行為,只是程度不同。比如幾個月大的孩子愛吃手,一歲左右的孩子愛摔東西等,我們稱之為兒童敏感期。有的是差異性,由于遺傳基因等天生因素帶來的影響。比如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慢,有的孩子大動作發展慢。不管孩子發生怎樣的行為舉動,只要我們把他們的行為和他們本身作為“孩子”階段所應有的成長特點相結合,在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時,我們的心境會有很大不同。至少,我們會有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和尊重。
我們成年人之間經常談尊重。但到了孩子這里,就往往忽視了尊重的重要性。有時候是因為無知,認為這么小的孩子不懂尊重不尊重。有時候是因為作為成年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恰恰因此,很多問題的發生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引起的。如果一個孩子不被自己的父母所尊重,在家里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當家庭給不了他們歸屬感價值感的時候,為了生存下去,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很多問題,比如社會青年結群從事非法活動、沉溺網絡虛擬世界、早戀等等都因此而來。
第二,堅定體現的是對家長自己和客觀環境的尊重。
當孩子的行為有傷害到我們家長的感受或者周圍的人或環境時,我們需要如實的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并堅定地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可以,并進行正確的引導。
我們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絕大多數都是以嚴厲為主。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接觸和學習到很多先進的育兒理念。崇尚給孩子自由和愛。所以,我們這一代,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會陷入的一個誤區是給予孩子自由,卻沒有設立界限。也就是和善做過了,卻少有堅定的一部分。這種無原則的給予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得寸進尺,而家長身心俱疲,力不從心。尊重,應該是相互的。任何一種偏向都是不平衡的。
我有一個快四歲半的可愛女兒。在接觸正面管教之前,我自己也一直在懲罰和驕縱的天秤上搖擺。面對孩子的我認為的不合理行為,我也很忐忑。即使我知道那是她作為孩子所具有的行為,我對自己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和舉動也依然非常煎熬。
我記得在孩子剛學會爬不久時,她特別喜歡拿地上的東西塞嘴里。我知道那是孩子的口欲期。她吃手吃腳,吃各種安全的物品我都是從來不制止,并表示理解尊重的。但在她快1歲的時候,那會兒我拿筆給她玩,發現她挺喜歡的。但是她也同時會把筆塞到嘴里去。那是鉛筆,這么小的孩子把鉛筆塞嘴里很危險。我趕緊制止。但是我馬上發現沒用,我剛從她嘴里把筆拿出來,說不能放嘴里,下一秒她又放進去。反復了兩次。我很懊惱,其實是內心對她把筆放嘴里的后果的無比害怕和擔憂,我竟然第一次伸手打了她的小手,一個不到一歲的孩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她覺得疼,并深刻的記住這樣做不對。她一開始以為我逗她玩,不覺得疼。我又使勁打了幾下直到她哇哇大哭。感覺自己的目的才達到了,感覺這是我作為一個母親應該做的,雖然我伸手打她,我真的很心痛,但是那時我覺得我必須這么做,因為這是對她好。
其實,從那以后,我女兒還是會把筆塞到嘴里面。顯然,她不懂我的做法,也不懂這個行為的危險。一切都是我自作多情。而且,我一直因為自己伸手打哭了孩子而耿耿于懷。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不對的話,我應該怎么做呢。
我對孩子一向都是尊重理解的,即使她一直體重偏輕,她到快1歲才會爬,她到1歲差幾天才冒出第一顆牙。這些我也都保持了自認為很好的心態,順其自然。但是,一旦涉及到我覺得有生命危險的舉動,我就有點失去理智,我作為大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就陡然上升。根本顧不上對她行為的理解尊重,只想到了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用懲罰,讓她感受不好而記住不要這樣做。
現在想來,懲罰沒用。其實很簡單,她那么小,無法理解這個危險,我把筆拿走就好。還好,在面對之后她把筆放嘴里的行為時,我沒有再繼續用懲罰的方法。雖然當時是因為實在不忍心。如果繼續懲罰,女兒的口欲期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滿足。會因為我的懲罰感到害怕而不吃筆,而不是知道這個危險而不吃筆。
慶幸的是,我沒有讓自己這種懲罰的方法延續用在之后的解決養育問題當中。因為,至今,我也忘不了女兒那時害怕和傷心的眼神。
我們做父母的很多時候對自己說,對孩子說,雖然爸爸媽媽不愿意這么做,但是為了你好,只能這樣做,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但是,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害怕擔心的時候,我們談什么是愛孩子的呢。
我們要傳遞給孩子的是愛,愛應該是充滿了尊重和理解的,而不是責備和怒吼。“孩子只有在感覺到好的時候,才能做得更好。”這也是正面管中核心的正向理念。
在正面管教的系統里,有52種親子溝通方法,適用于不同的場景。這些方法也都是在遵循“和善與堅定并行”的理念。“尊重”是和善與堅定并行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基石,也是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的基石。在我們充分理解吸收了這個核心理念之后,我們除了用這些已經整理出來的正面管教方法,我們還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孩子的特點,整理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做自己的正面管教老師。我想,這才是正面管教真正的精髓和對其理念的內化。
曾經,我也為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表示懊惱和自責。但正面管教也告訴我們尊重和接納,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學習中成長自己,完善自己。這也是為孩子樹立的榜樣。
回歸初心,回歸那份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