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專著。
跳過第二章 年齡,直接看第三章 跨語言影響
第一節討論的一個問題,算是一個引子,把而對比分析、語言普遍性、中介語連結在一起。
早期的假設是,兩種語言的差異,導致學習第二語言遇到困難,這個假設引發了對比分析學派,即對比兩種語言的異同。后來,從研究兩種語言的轉向了研究中介語中的偏誤。人們開始明白對比語言的局限。
即:兩種語言的差別的分類其實并不能決定二語學習者的語言知識、語言表達。
先用一個例子反駁”}兩種語言的相同點可促進二語學習“
法、葡、西、中,都是 否定詞+V
德、挪、英、瑞, 都是 V+否定詞
研究發現,不管一語背景是什么,學習者學習瑞士語這個二語的時候,對否定的掌握都是一樣的‘否定詞+V“。
另有研究發現,瑞士語 土耳其語 都是? V+否定詞。研究發現,6個被試,
3個,很容易就學會”V+ 否定詞",盡管這與母語完全相反。
另3個,首先表現出”否定詞+ V“,第八周后,才開始跟自己母語一樣,學會”V+ 否定詞“。
當然,也有差異,的確導致了二語學習的困難。
所以問題就來了,困難不具備對稱性或雙向性。從Lx 學 Ly,困難,易錯。從Ly 學 Lx 容易,不常錯。
另一個例子是 英語和法語 代詞在句中的位置。
法語:代詞+ V?????????? ?Je les vois.
英語:V+ 代詞????????????I see them.
法國人學英語,很少犯錯。
英國人學法語,很容易犯錯。* Je vois les.
第二節,提到的是關鍵相似度。
有一個西班牙語和秘魯一種語言蓋丘亞語的例子。 西班牙語的表示說話人對事件的確信程度,用的主要是副詞。但秘魯的這種蓋丘亞語,則是用時態。
研究發現,蓋丘亞語者學習西班牙語時,習慣用西班牙語的過去完成時表達沒有親眼目睹的事,而不是用副詞。這說明,蓋丘亞語者自己找到了西班牙語時態變化跟他們的事態變化相似,于是他們在學習西班牙語時,就很容易用西班牙語的時態變化表示確信程度。
兩種語言相似的地方,容易引起二語學習的困難。對于決定跨語言影響的因素更好的解釋: 不在于語言的對照,而在于學習者心理上對于一語、二語相似點、不同點的認知。
學習中出現遷移,學習者必須做出語際識別,有的是有意識的判斷,也有的是無意識的遷移。
第三節? 中介語規律
兒童母語和成人二語,有些習得過程相似,產生一些固定的形式。當母語兒童和二語成人學習這種語言時,必然生成相同的、暫時的系統,這就是中介語。
第四節 速率問題
因此一語遷移不能影響二語學習的習得過程,因為這是他們必將走的是中介語的路。但是一語可以影響學習者學習、掌握二語的速率。可能會延長或者縮短學習某語言項的時間,在兩種語言一致或不一致的時候。
第五節 標記性
標記性的層次體系 清濁塞音。發聲部位、方式都相同,區別在于聲帶振動。震動就是濁,不震動就是清。 濁 比清少,更具標記性。
沒有語言只有濁沒有清塞音的,因為人們總是先掌握清,不震動,然后才掌握濁,震動。而且語言中經常有濁音清化,有標記的就被無標記的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