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細說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開始學習“為政篇”第三則。
1、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免于罪過但是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知道羞恥還能走上正途。”
傅佩榮:
“政”、“刑”,自古治國皆不能廢除,但如果只靠政和刑,就如同只靠法治,是絕對不夠的。百姓雖然免于罪過,但是不知道羞恥。古代的“恥”字不是用來罵人,而是指自覺羞愧之意。
“德”是指順應人性的善行;“禮”是人際行為的規范,在古代包括君臣上下的區別,親疏遠近的等級,服飾宮飾的制定,進退動作的禮儀等。以德行教化,用禮制約束,百姓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自然引發正面的效果,自己愿意走上正途。
孔子在本章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現代社會處處講求法律,如此一來,當然是“民免而無恥”,很少有人會真正尊重客觀的規范。這個時代要再恢復到孔子所說的“有恥有格”,已經是不可能了,但是否可以避免陷入孔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的情況呢?恐怕還是要靠教育政策,以及社會領袖人物的良好示范了。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用政令來治理,用刑法來約束,老百姓只是會免于刑罰而不知道羞恥;用道德來治理,用禮法來約束,老百姓會知道以什么為恥、得到教化。
企業管理也是如此,用考核和制度來管理比用文化來管理要低一個層次。
4、弘丹學習心得
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得感覺到孔子是非常強調“德”和“禮”的,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為政需要“德”和“禮”的約束。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則論語:誠信經營。
如果只靠政和刑,就如同只靠法治來管理國家。就拿經營來說吧,現在中國假貨橫行,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我們國家有打擊假貨的法律和食品安全法,可是這兩個問題依然很嚴重,食品安全尤其令人堪憂。出了劣質奶粉,瘦肉精,地溝油等等問題,人們都不敢保證自己吃的食物是否是安全的。雖然有食品安全的法律,可是那么多商家還是會知法犯法,不知道羞恥。這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例子。
那如果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社會,人們應該有發自內心的誠信,如果自己用了不符合標準的食材或者原料,應該會有愧疚之心,而且會盡量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在這樣的社會,百姓會知道羞恥還能走上正途。
通過法律,法規,打擊犯罪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商家,是很難一一來調查的,只有除了事故,這些有問題的商家才會浮出水面。但是,社會是崇尚誠信經營的,商家是恪守誠信的,這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需要法律的監督,商家發自內心的誠信經營,這樣百姓也會信任商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墒牵覀儸F在的社會還打不到這樣的水平。
我們讀這句話時,也要去思考,在現代的社會,何為德,何為禮?在現代社會,如何讓德和禮更好得管理社會?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三則的理解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段話的解釋很直觀:用政令(法律條文)來指導民眾的行為,用刑罰來約束民眾遵守政令,違法的民眾只要逃避了懲罰,不會感到恥辱;如果領導用自身的品德和人格來領導民眾,用禮節來規范民眾的行為,讓民眾學會自我約束和相互監督,那違反禮的人會感到恥辱,并會在大家的監督下改正。
這段話經常被當做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戰場。不過在周朝,至少春秋以前都是儒生和文吏一起治理天下的。文吏負責具體的政令,相當于后來的法家;而儒生負責禮樂和文教,發展出后來的儒家。雙方各有負責的重點,并不沖突。如果要區分的話,儒家強調的是平時的教育和引導,提高整個國家的文化素質,畢竟素質越高的人越少犯罪;而法家則強調的是不能突破的底線。
法家的作用相當于“亡羊補牢”,發現羊少了才知道要修補羊圈,實際上損失已經造成,只是如果這時候你還不去修補,那損失還會繼續。而儒家則是告訴你要養一條牧羊犬,要經常檢查羊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做這些看似不會產生任何眼前效益的事情。老是這些事情會讓人感覺厭煩,但如果看到別人因為沒做好這些防護工作受了損失,你會覺得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讓我們看一看現實中的反例吧。大家也許看到過這種廣告:收購多余的駕照分數。干什么用的?當然是給那些分數扣得過多又想要繼續開車的人用的。這就是典型的“免而無恥”。難道沒有交通法規嗎?難道是執法不嚴嗎?只要社會還是缺乏道德的約束,這種知法犯法的行為就會一直存在。
另一方面,什么是“德”?什么是“禮”?很多人往往會混淆陳規陋習和“德”、“禮”的區別。中國為什么酒后駕車的那么多?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這類話“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干部黨放心;能喝白酒喝紅酒,這樣的干部得調走”……當喝酒成了領導們推崇并以身作則的“德”和“禮”,當大家都相信“酒品等于人品”的時候,你不喝酒會讓大家都不開心,就是要“有恥且格”的“禮”。這樣的“禮”實際上是和法律法規有沖突,也會影響安全的。但是這究竟是“禮”還是陳規陋習?
還有最近天津港口的危險品倉庫爆炸事件。實際上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基本都可以歸結到人禍(除非正好倒霉到被一顆流星砸到)。危險品倉庫的管理本身就有一系列嚴格要求,如果做到按規定管理、防護,基本不會出事,只是工作效率會受到影響。這一點只要做過危險品行業的都知道。出大事故了,一定有違反危險品管理規定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為陷入火場的消防員祈福之前,在發現安全隱患的時候就能夠理直氣壯地對領導說:“這樣做違反安全規定,我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