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單位邀請了一位北京專家給大家培訓健康課程,目前能記得住的,只有兩句話——少“動心”,多“動腦”。
當時就覺得這是金句啊,先記下!這兩天情緒很不穩定,一點就炸那種,猛然想起這句話,反復琢磨,還是很受用的。
01 ?“動心”
歐陽修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動心的最好解釋。
回憶一下身邊,那些成就者似乎大多性格沉穩,喜怒不形于色,甚至大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我不信他們天生如此,必是修煉出來的。
當然,人的閱歷不同,悟性有高低。早明白,早修煉。
很多人容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喜歡的明星,可以瘋狂跨省追捧;為了降價的商品,愿意熬夜搶拍;遇到他人的幾句冷語,踩死腳下的油門,罔顧生命……
對于情緒掌控,他們無能為力。容易被人或事影響情緒,算不上成熟。更別提一些人情緒完全失控。
02 ?“動腦”
學而不思而罔,指的是光讀書學習,不思考,便會陷入迷茫。
如今很多人患上“知識恐慌癥”,分不清自己要什么,抵不住各種付費知識推文的誘惑,瘋狂購買網絡課程,大有買了就是學了的心理錯覺,且不說聽完幾節課程,大多恐怕聽完也就忘了。聽課一時爽,下課該玩玩。
其實,缺的是“動腦”。
最好的學習,就是輸出。把學到的東西,寫出來或者說出來。我保證,你會收獲更多。輸出的過程,在倒逼自己思考。
腦力勞動者的收入明顯高于體力勞動者,今后人工智能最先替代的,就是體力勞動者。
不學會思考,你就走在通往社會底層的路上。
03 ?淡定
呼吸。遇事先暗示自己“緩一緩”,送自己三個腹式呼吸,平復一下;
閉口。情緒未定之時,最容易說錯話,此時盡量閉口,當心禍從口出。
思考。此事(人)如何發生的,為何發生,對我的影響是什么,如何應對長遠看最有利,如果是某人(心中敬佩之人)他會怎么處理。
總之一個原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把脾氣拿出來是本能,把脾氣壓下去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