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星期一,多云
一篇佳作的出爐,除了有精巧的構思,豐富的表達,更離不開反復的修改。但凡熱愛寫作者,都有著修改文章的黑暗經歷。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這已經成為大家的普遍共識。所以,修改文章是寫作者必備的一種能力,更是寫作者的功力所在。
一
對于文章的修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于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大家的認識都是一致的。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
葉圣陶先生認為:“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這是好習慣。”
而“推敲”一詞的來歷,更是文章修改的一個典范。
唐朝詩人賈島有一次出外郊游,寫了一首詩,中間有一句:“僧推月下門。”他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把推字換成敲字。正在猶豫之時,恰逢時任當地官員的韓愈出行,賈島想得入神,不知回避,沖撞了韓愈的官轎,隨行人員大怒。當韓愈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不僅沒有怪罪賈島,反而和他一起探討這兩個詞的用法。既是月夜,必定門戶已關,用敲字更合情合理。后來,才有了“僧敲月下門”的千古名句。
可見一個“推”字,一個“敲”字,在不同的意境中,表達出來的卻是不一樣的味道。
二
好的文章都有一個反復修改的過程。對于文章的修改,有很多誤區。
有人寫文章不重視修改,寫完文章后,自己連看都不想再看一眼,更不要說反復修改了,這其實是不對的。
我國著名作家艾蕪指出:“寫作還有一個過程,就是修改過程。修改時,把作品當成不是自己的,從別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靜地修改。”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看著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感覺每個部分都是有用的,都是重要的。在修改文章時,總感覺每一句話,每個詞都是合適的,都不能輕易刪掉。自己能找出無數個理由,說明這些詞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盡管有些話,在別人看來,明顯是多余的,是畫蛇添足,但自己仍舍不得刪掉。
而當看別人的文章時,一般不會有這種感覺。說刪就刪,絲毫沒有舍不得、放不下的時候。這就是人的排它性和劣根性。
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說過:“作家最大的本領是善于刪改。誰善于和有能力刪改自己的東西,他就前程遠大。”
所以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的文章當做別人的文章,大膽地刪,大膽地改,這是需要勇氣的事情,也是寫作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種痛苦,更是寫作者不斷成長的必由之路。
三
文章不厭百遍改,反復推敲佳句來。那么如何修改文章呢?
我國大文豪魯迅曾說過:“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更有“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不平凡經歷,才使得《紅樓夢》成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幾百年來,始終為世人所景仰,學習者、研究者絡繹不絕,經久不衰。
對于文章的修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喜歡趁熱打鐵,在文章寫完之后馬上就去修改。而有的人則喜歡把文章先放一放,過幾天再拿出來看,再反復修改。還有一些人愿意把文章交給別人去看,用旁人的眼光去發現問題,然后再按照別人的意見進行修改。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也是很有效的。
而我更喜歡的修改方法是去讀文章。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頭說說看。”通過讀文章,發現文章的語句是否通順,發現文章的表達是否清楚,發現文章的用詞是否準確。因為文章大多時候都是用來讀的。特別是一些工作報告、講話稿,更是這樣。用通讀文章的方式去修改文章,無疑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修改方式。
我們平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好多時候,自己的文章看了好多遍,都沒有發現問題,而別人一眼就能發現其中有錯誤字,或者有錯誤的用法。這是一種常見現象。但如果用讀的方式,就非常有效。特別是一個人讀,幾個人聽,邊讀、邊聽、邊改,這種方法效果更明顯,也確實可以發現一些隱藏很深的問題。
另外,修改文章一定要舍得,要學會舍棄,學會斷舍離。不管你多么喜歡這段文字,如果它的存在對文章沒有任何好處,或者是可有可無的,或者聽起來有些多余,就應該下狠心刪掉,切不可舍不得,放不下,去不掉。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善作不如善改。只有反復修改,反復推敲,才能修改出精品,才能修改出爆文。所以作為寫作者,一定不要忘記修改這個寫作的重要環節,一定要把這個環節做足、做精、做夠、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