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骨頭硬 我身體僵 我怕疼 我怕受傷 我不能堅持 我不喜歡這個老師 我不喜歡周圍人太多 我不喜歡太慢的節奏。。。”
當我們想練瑜伽(或者開始某項運動)時,是不是都會聽到這樣的“內心旁白”?
其實,靜下來想想,這些“旁白”真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嗎?我們不愿意往前行動一步,是不是這些“旁白”在作祟?那么“到底要不要練?”“該怎么練?”,其實答案在你的身體里,一旦開始了練習,去嘗試和體會,身體會告訴你答案。
有沒有想過,每次瑜伽/運動的前中后,把自己的身體作為一個朋友,泡杯咖啡,來一場誠摯的對話:
【瑜伽/運動前】
你:今天我想去練個瑜伽,你愿意嗎?
身體:我不想去。
你:為什么?
身體:我怕疼。
你:你都沒去過,怎么知道會疼?
身體:上次你朋友不是倒立摔傷了嗎,想想都疼。
你:哦,如果我小心點,不讓你受傷你會去嗎?
身體:可以考慮一下。
【瑜伽/運動中】
你:這個動作你為什么不做下去?
身體:老師講的我聽不懂。
你:老師又演示了一下,你為什么不做下去?
身體:我做不到老師的地步。
你:如果我分解一下老師的體式,按照你的情況,給一個你可以做到的方向你會做下去嗎?
身體:可以嘗試一下。
【瑜伽/運動后】
你:做完這個動作你感覺怎么樣?
身體:感覺很好。
你:那下次還會繼續嗎?
身體:如果是這樣的感覺當然會繼續,但是如果你讓我感覺不舒服了我就不想來了。
細想想,我們瑜伽/運動的時候,是不是會有這樣簡單的溝通?身體是我們一輩子的朋友,我們時刻在用她,理所當然的用,卻很少關注她的想法和情緒,是不是需要認真傾聽一下自己身體的回應。
我喜歡瑜伽的理由之一,是因為我覺得每一次的瑜伽都是和身體的一場對話,在幫助她探索自己的潛能和魅力,和她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最近我的左腿受了一點點傷,在我糾結要不要保持鍛煉時,我聽到了身體的聲音“我想動”“在保證不受傷的情況下我可以動”,于是我選擇了一些拉伸、理療、YIN的瑜伽。在每次要用到左腿時,我開始和身體對話“你不要害怕、我會小心的”,排除一切“干擾和畏懼,只是單純的告訴身體下一步要到哪里,我和身體的世界里只有呼吸,下一個呼下一個吸哪里在延展哪里在用力,給她時間和耐心去到可以做到的體式;漸漸地、身體不但沒有叫喊疼痛,更是驚訝地發現:越多這樣的溝通,身體曾經的“害怕、不行、對抗”這些執念和控制都會放下、放松,跟隨而來的是身體的延展和舒適、甚而是一些些愉悅暢快的收獲。
身體是有情緒的,更是有知覺的。身體的很多情緒都源自“過往的記憶”和“他人的投射”,這些很大程度的干擾了當下的知覺和發揮。有的時候,老師會說“身體是有記憶的”,其實我更想說:身體的記憶只是過去,她更期待未來。曾經做過的動作很簡單能做到,那是反復的訓練,讓身體知道下一步她該去到哪里,所謂的新動作,更需要我們有耐心和方向,告訴她應該去到哪里,在去到那里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然后才會有躍躍欲試。
身體這位朋友,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和關心,不濫用不嫌棄,幫助她排除干擾、平復情緒,在安全的環境下給她方向發揮她最大的潛能,你會有什么樣的收獲,身體會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