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偶然的開始。國慶假期,十七哥的語文老師在班級群極力推薦這本書,為了能在假期閱讀,我第一時間在淘寶下單。不料,假期結束送十七哥返校后赫然發(fā)現(xiàn),書連封皮都沒有拆,直挺挺地擺在書桌上。有點小情緒,卻也無可奈何。干脆自己翻開來看,也想看看老師為何要推薦。
? ? ? 莫名的親近。這大概是最近幾個月來讀《論語》《大學》積攢的一些文言文知識和聽到了一些講解傳統(tǒng)文化的視頻(如何楚涵等)的結果。之前,一看到“之乎者也”便甚覺頭疼,斷斷然看不下去的。再加上對所謂“三綱五常”的排斥,讓我從一開始就將這類書籍列入“禁入”名單。讀不懂,不會讀,前半生的閱讀就這樣一直在茫然中狂奔。
? ? ? 難得的釋懷。這幾月甚至更長時間里的躊躇似乎在這里找到了讓我信服的答案。“思想家往往是不與時代同步的”,所以,不用糾結為什么思想家沒有解決“當下的”、自己的問題,但他們的“總結”的確能撫慰當下的我們;“沒有道德感的人是沒有道德痛苦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得志者往往是……”,老母親留下的反問“難道你的良心不會痛嗎?”就有了再合理不過的說法。這不是“黃金屋”,不是“顏如玉”,是解答者。
? ? ? 自然的啟迪。單薄的文言和文化基礎讓閱讀的產(chǎn)出還不能洋洋于紙上,但內心的澎湃和豁然開朗于我是真實的。哲學一直說我不愿踏入的高門,行至此時沒有哲學的幫助,那種天花板式的窒息讓人不能不尋找出路。將文化和哲學交織,免除了純哲學的枯燥和無趣,讓我稍感親近,也再次見證專注的收獲。這也是當下我匱乏的第二點,勤奮可以,精力有限,專注才能幫助我在擅長的領域走得更遠。
? ? ? 這便是迫不及待記錄的一些:經(jīng)歷苦悶之后的再出發(fā),再出發(fā)時的更堅定。
PS
? ? 輸出是學習最好的“習”,下半程再出發(fā)的練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