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遭遇特大暴雨災害的72小時,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又一次在華夏大地上升騰。
7月20日,從陜西、從湖北、從安徽……一臺臺大功率“龍吸水”搶險車第一時間集結上路,星夜馳往鄭州。
7月21日,在新疆哈密,人們拿出自家的馕餅和哈密瓜集中起來裝上冷藏車,24小時馳援鄭州。
7月22日,在鄭州,居住著10萬人的21世紀社區,物業師傅36小時不不間斷組織水泵抽走低洼地帶的積水。
連日來,在鄭州,中國鐵塔出動逾4000人次搶險搶修力保通信“生命線” ,讓求助與救助信息可以通暢傳輸。
在這些感人的新聞中,有一條格外吸引我的注意。
在河南一個普通的村莊,村莊里有一條泄洪溝。前兩天暴雨過境河南的時候,那條泄洪溝第一次充滿了洪水。
這條泄洪溝,是在很多年前,這個村的老村長堅持要建的。在那樣一個拼命勞動才能勉強吃飽飯的年代,要說服全村人建造一個可能永遠也用不上的水利工程,我們很難想象村長當時是懷著多么強的信念和多么大的壓力,一定是很難很難的。但是老村長還是固執地做成了這件事。我們今天看,會贊嘆老村長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可是,假如時間往前再推一周,假如你走進這個村莊,你會注意到這條沒有水的大水溝嗎?
筆者出生在一個小山村,5年前回老家看到家門口那條以前存在了三十多年的小水渠被修成了至少是以前4倍深、4倍寬的“防洪渠”,當時只是感嘆黨的政策好,把農村的基礎設施修建得日益完善。今天看到河南這個村莊泄洪溝的“救命”功勛,我一下子熱淚盈眶。我想起小時候下暴雨的時候,確實有幾次洪水沖進了院子、沖進了房子、沖走了不少東西,讓我們清理了很多天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到現在我仿佛還能聞到淤泥的腥臭味。真的,“防洪渠”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希望它永遠用不上,但我們必須有,因為它就是大洪水來臨時我們的生命守護“天使”。
可是我們又是怎么對待防洪渠的呢?
我曾看到有人為圖方便,將自家的垃圾直接扔進了防洪渠。
我曾看見城市周邊的很多防洪渠被偷倒的裝修建筑垃圾填滿。
我曾看見好多村子的防洪渠上蓋上了違章建筑。
那些可能10年都未曾派上用場的東西真的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然而,那些曾經好長時間不被大多數人理解的東西,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會展現它的威力。
很多地方多年沒發大水,甚至出現了連年干旱,導致不少人放松了警惕,降低了防洪工程標準,致使暴雨天氣積水嚴重,內澇問題突出。按照國家頒布的《防洪標準》,一般小城鎮按十年一遇,大中城市按百年一遇,特大城市或重要城市會按兩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
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升級我們做事的初衷了。
當下就能見到好處的事,人人都知道去做。
過一段時間才給反饋的事,有一部分人會去做。
五年十年都不見得有可見收益的事,又有多少人會去做呢?
或許,在瘋狂向前沖的年代,我們更要有意識地筑好人生的“防洪渠”。
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升級我們的認知能力了。
敢飆車不算本事,緊急情況下能剎得住車才算牛人。
正如《孫子兵法》教導我們的,不是先去求勝,而是先去求不敗。
只有立于不敗之地,才有資格再去追求勝利。
從“水患”到“水利”,變的不是洪水,而是人類的認知。
從“不敗”到“能勝”,變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認知。
鄭州加油!河南加油!
愿暴雨洪水在“毀壞”的同時,也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也許,只有焊牢了安全網,我們才能凝心聚力,創造人生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