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擊的概念
對社會心理學家來說,我們把攻擊定義為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語言行為。該定義涵蓋了兩種不同的攻擊。當動物發怒時,它們在展示典型的社會性攻擊行為;而當掠食者潛行在獵物之后時,它們表現的是靜息的攻擊行為。對于人類,心理學家把攻擊行為分為“敵意性”和“工具性”兩種。敵意性攻擊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工具性攻擊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
大多數戰爭是工具性攻擊。謀殺大多是敵意性的。
二、攻擊的理論
在分析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的原因時,社會心理學家主要有三種觀點:生物學影響、挫折和習得行為。
攻擊的生物學理論
哲學家關于人性的爭論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人性在根本上是仁慈的,另一些人則認為人性的本質是殘忍的。“性惡論”,即攻擊性驅動力與生俱來、無可避免的觀點得到了弗洛伊德和洛倫茲的贊同。
本能論和進化心理學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攻擊根源于一種自我破壞的沖動。洛倫茲認為攻擊更多是適應性的而非自我破壞。兩種理論都認為,攻擊性的能量來自本能,是非習得性的和普遍性的。如果得不到釋放,這種能量就會越積越多,直到爆發為止;或者有一個合適的刺激使之得到發泄。為了涵蓋幾乎每一種可以想到的人類行為,假設的人類本能的清單越來越長,陷入了一個循環論證的游戲:“為什么綿羊總是待在一起呢?”“因為他們有群居的天性。”“你怎么會知道它們有群居的天性?”“只要看看它們就好了:他們總是待在一起!”
本能理論無法解釋個體和文化之間的多樣性。因此人類的攻擊傾向不能僅僅被限定為一種本能行為。
進化心理學家提出,攻擊行為具有適應性。有目的的攻擊可以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幾率,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基于地位的攻擊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攻擊的高峰期,因為這一階段是社會地位和爭奪配偶競爭最激烈的時期。
神經系統的影響
攻擊是復雜的行為,并非簡單地受大腦中某個特定區域控制。研究人員還是發現了在動物和人類身上一些能夠引發攻擊的神經機制。當科學家激活這些腦區,人們的敵意程度增加;當這些腦區的活動被抑制,敵意程度下降。
那么,有暴力傾向的人是否在大腦某些方面存在異常呢?研究發現,反社會者的前額葉則比正常人小15%,而前額葉被認為是對攻擊行為有關的腦區進行緊急抑制的。對殺人犯和死囚的研究也證實,腦區異常可能導致異常的攻擊行為。
基因的影響
遺傳因素影響神經系統對暴力線索的敏感性。在一項長期研究中,研究者對幾百名新西蘭兒童進行追蹤,結果顯示攻擊行為是由一種能夠改變神經遞質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時期的受虐待經歷共同決定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并非單純地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環境的影響;相反,基因會使兒童對虐待更敏感,反應更強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響的。
生物化學因素
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同樣可以影響神經系統對攻擊性刺激的敏感性。
- 酒精 酒精可以降低人們的自我知覺和考慮后果的能力,同時促進人們將攻擊和酒精在心理上建立聯系,進而增加暴力。酒精還會讓人將模棱兩可的行為理解為挑釁,使人們的個性弱化,降低人們的抑制能力。
- 睪丸激素 盡管激素的影響對低等動物比對人類要強烈的多,但暴力行為的確與男性的睪丸激素有關系。
- 不良飲食 例如飲食中缺乏重要的營養元素。
- 生物學與行為的相互作用 例如獲勝一方的球迷具有更多的賽后侵犯行為。睪丸激素促進攻擊性的產生,同時獲勝也會提高睪丸激素的水平。
攻擊的挫折——攻擊理論
作為最早對攻擊進行解釋的心理學理論之一,流行的挫折——攻擊理論對此問答的答案是肯定的。這里的挫折是指,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攻擊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特別當知道別人會對這種行為表示反對或者進行懲罰之時;相反,我們會把我們的敵意轉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標上。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引起的攻擊最容易轉移。
修正后的挫折——攻擊理論
對挫折——攻擊理論的實驗檢驗得到了不一致的結果:有些情況下挫折增加了被試的攻擊性,另一些卻沒有。如果這種挫折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么它只會導致憤怒,而不是攻擊。
相對剝奪
不只是完全的剝奪會產生挫折感,更多時候,挫折感來源于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當我們把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時,我們的挫折感就會變得較為復雜。工人的幸福感取決于和同一條工作線上的其他人相比獲得的報酬是否公平。這種感覺稱為相對剝奪。
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
攻擊的回報
通過親身經歷和對別人的觀察,我們學習到攻擊通常需要付出什么,得到什么回報。攻擊時為了得到特定回報而采取的手段。
觀察學習
人們對攻擊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親身體驗其后果時;通過觀察別人,人們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學習。像很多社會行為一樣,當看到別人表現行為并沒有受到懲罰時,我們會習得攻擊。
- 家庭 身體富于攻擊性的兒童往往有慣用體罰的父母。暴力的結果往往是滋生新的暴力。
- 文化 家庭之外的社會環境也會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三、攻擊的影響因素
厭惡事件
能誘發攻擊的事件不僅包括挫折,還有一些令人厭惡的體驗:疼痛、令人不適的炎熱、受攻擊、過度擁擠。
疼痛
疼痛會引發攻擊,“心理疼痛”也會,當然,這里說的“心理疼痛”就是我們所說的挫折。
炎熱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氣候對人類行為有這影響。只是目前還沒有定論。
攻擊
受到攻擊或侮辱尤其容易引發攻擊。
喚醒
我們已經看到了厭惡刺激可以喚醒人們憤怒的情緒,是否其它形式的喚醒,如性興奮喚醒,也有相似的效果呢?在實驗中人們得出結論,一種軀體喚醒狀態會引發怎樣的情緒,取決于人們對這種喚醒的解釋和分類。但另一些實驗卻顯示,喚醒的狀態只會強化情緒。
因此,性喚醒和憤怒等其他各種形式的喚醒狀態是可以互相增強的,性愛只有在打完架后才最富有激情。
攻擊線索
看到武器被視為一種線索。所見即所思,尤其是當武器被視為暴力工具而非消遣之時更是這樣。
媒體影響:色情作品和性暴力
社會心理學家提出,觀看這樣的虛構場景(一個男人制服一個女人,激起了她的性興奮)可以:(1)歪曲其關于女人對性侵犯的真實態度的認識;(2)增加男人對女人的攻擊。
對性現實的歪曲理解
觀看性暴力是否可以強化“強暴謬論”:女性會歡迎性騷擾。實驗證明答案是肯定的。
針對女性的攻擊
證據表明,色情作品會導致男性對女性的實際攻擊。當然,有可能并非色情作品導致暴力行為,而是暴力傾向的人更喜歡暴力色情作品。
媒體意識教育
通過“媒體意識訓練”,研究者成功地教育被試并使他們重新認識女性對性暴力的真實態度,這個愿望天真嗎?隨著公眾意識的改變,劇本作者及媒體監制開始覺得丑化少數民族是不合適的。將來有一天,當我們回憶起當年的電影通過丑化黑人、血腥殘殺、性暴力來取悅觀眾時,是否會倍覺尷尬?
媒體影響:電視和互聯網
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哪些行為被模仿了?
電視對行為的影響
觀眾會模仿暴力榜樣嗎?
- 看電視與行為的相關研究 犯罪故事不能算科學的證據。實驗證明,童年看了大量的暴力電視的人因罪判刑的可能性更大。
- 看電視的實驗研究 觀看暴力節目到了暴力的增加。
- 為什么看電視會影響行為? 考慮三種可能。其一,導致社會暴力行為的不是暴力內容本身,而是由其造成的喚醒狀態。另一些研究表明,觀看暴力會使人們降低抑制。媒體內容引起了模仿。
電視對思維的影響
持續的觀看是否能讓我們對殘忍的行為脫敏了?它是否給了我們關于如何行動的心理腳本?它是否啟動了攻擊的想法?
- 脫敏作用 重復呈現一個激發情緒的刺激,人們情緒性反應會“消失”。
- 社會腳本 當我們身處一個新的環境中,不知道該如何行為時,我們就會依賴社會腳本,即文化提供的關于如何行為的心理指導。
- 改變知覺 對于那些看了太多電視的人來說,世界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地方。媒體塑造了對現實的知覺。
- 認知啟動 有新證據表明,觀看暴力視頻可能會激活與攻擊有關的概念網絡。將他人的行為解釋的更有敵意,對于同音異義字傾向于解釋為更有攻擊性的意義("punch"解釋為打而不是一種飲料)。
- 消耗時間 電視的最大影響,并不在于它的質量,而是它的數量。
電子游戲對兒童的影響
大量研究表明,一般來說,玩暴力電子游戲確實會增加攻擊性行為、攻擊性思維和攻擊情緒。但是,學術界對暴力電子游戲是是否真的會影響現實中的行為觀點也并不一致。
群體影響
群體通過責任擴散使攻擊行為增大。責任擴散隨著距離的增大和人數的增多而變強。例如參與死刑的暴民越多,謀殺和殘害就越殘酷。具有共同的反社會傾向的年輕人,會在幫派中找到社會同一性,隨著群體同一性的發展,服從的壓力和去個性化在增加。
四、減少攻擊行為
宣泄假說成立嗎
在一些真實生活情境的實驗中,同樣發現攻擊行為增強了攻擊性。我們應該因此而禁錮憤怒和攻擊的欲望嗎?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用非攻擊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感覺和告知別人。我們可以把那些能夠把對“你”的指責重組成“我”——“我很憤怒”或“你把盤子留在那里讓我很不愉快”——以一種能使別人更好地做出積極反應的方式交流他們的感受。我們可以不采取攻擊性的方式,而仍然可以堅持自己的利益。
社會學習法
避免給人們以錯誤的、不可達到預期是明智的。預期的回報與代價會影響工具性攻擊。它建議我們應該獎勵合作性的非攻擊行為。
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出榜樣并經歷敏感性和合作。減少電影和電視中野蠻、缺乏人性的那些描寫,通過媒體向兒童展示,攻擊并不是那樣常見和有效。給孩子聽親社會的歌曲。
類似的這樣建議可以幫助我們盡可能的減少攻擊。
文化改變和世界暴力
隨著人類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各種形式的暴力都在減少,如戰爭、種族滅絕大屠殺和謀殺。
后記:對暴力文化的改革
打蚊子確實不錯,但排干沼澤的水會更好——通過改造我們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蝕年輕人的社會毒瘤和重建我們的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