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容:卷第一百七十六,陳紀十(公元584年—588年,共5年)
【原文】
長城公下
至德二年(甲辰,公元584年)
春正月甲子,日有食之。
己巳,隋主享太廟;辛未,祀南郊。
壬申,梁主入朝于隋,服通天冠、絳紗袍,北面受郊勞。及入見于大興殿,隋主服通天冠、絳紗袍,梁主服遠游冠、朝服,君臣并拜。賜縑萬匹,珍玩稱是。
隋前華州刺史張賓、儀同三司劉暉等造《甲子元歷》成,奏之。壬辰,詔頒新歷。
癸巳,大赦。
二月乙巳,隋主餞梁主于灞上。
突厥蘇尼部男女萬余口降隋。
庚戌,隋主如隴州。
突厥達頭可汗請降于隋。
夏四月庚子,隋以吏部尚書虞慶則為右仆射。
隋上大將軍賀婁子幹發五州兵擊吐谷渾,殺男女萬余口,二旬而還。
帝以隴西頻被寇掠,而俗不設村塢,命子幹勒民為堡,仍營田積谷。子幹上書曰:“隴右、河西,土曠民稀,邊境未寧,不可廣佃。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虛役人功,卒逢踐暴;屯田疏遠者請皆廢省。但隴右之人以畜牧為事,若更屯聚,彌不自安。但使鎮戍連接,烽堠相望,民雖散居,必謂無慮。”帝從之。
以子幹曉習邊事,丁巳,以為榆關總管。
五月,以吏部尚書江總為仆射。
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六月壬子,詔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帥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余里,名曰廣通渠。漕運通利,關內賴之。
秋七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謝泉等聘于隋。
八月壬寅,隋鄧恭公竇熾卒。
乙卯,將軍夏侯苗請降于隋,隋主以通和,不納。
九月甲戌,隋主以關中饑,行如洛陽。
隋主不喜詞華,詔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艷,付所司治罪。
治書侍御史趙郡李諤亦以當時屬文,體尚輕薄,上書曰:
“魏之三祖,崇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于是閭里童昏,貴游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
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勛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圣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
今朝廷雖有是詔,如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躬仁孝之行者,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工輕薄之藝者,選充吏職,舉送天朝。蓋由刺史、縣令未遵風教。請普加采察,送臺推劾。”
又上言:“士大夫矜伐干進,無復廉恥,乞明加罪黜,以懲風軌。”
詔以諤前后所奏頒示四方。
突厥沙缽略可汗數為隋所敗,乃請和親。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女。隋主遣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使于沙缽略,更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廣請因釁乘之,隋主不許。
沙缽略遣使致書曰:“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圣天子伊利居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致書大隋皇帝: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為女夫,乃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如一。自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親好不絕。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羊馬,皆皇帝之畜。彼之繒彩,皆此國之物。”
帝復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善意。既為沙缽略婦翁,今日視沙缽略與兒子不異。時遣大臣往彼省女,復省沙缽略也。”于是遣尚書右仆射虞慶則使于沙缽略,車騎將軍長孫晟副之。
沙缽略陳兵列其珍寶,坐見慶則,稱病不能起,且曰:“我諸父以來,不向人拜。”
慶則責而諭之。千金公主私謂慶則曰:“可汗豺狼性,過與爭,將嚙人。”
長孫晟謂沙缽略曰:“突厥與隋俱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不敬婦翁!”
沙缽略笑謂其達官曰:“須拜婦翁!”乃起拜頓顙,跪受璽書,以戴于首,既而大慚,與群下相聚慟哭。
慶則又遣稱臣,沙缽略謂左右曰:“何謂臣?”
左右曰:“隋言臣,猶此云奴耳。”
沙缽略曰:“得為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贈慶則馬千匹,并以從妹妻之。
冬十一月壬戌,隋主遣兼散騎常侍薛道衡等來聘,戒道衡“當識朕意,勿以言辭相折。”
是歲,上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其窗、牖、壁帶、縣楣、欄、檻皆以沉、檀為之,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其服玩瑰麗,近古所未有。每微風暫至,香聞數里。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雜植奇花異卉。
上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并復道交相往來。又有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并有寵,迭游其上。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為女學士。仆射江總雖為宰輔,不親政務,日與都官尚書孔范、散騎常侍王瑳等文士十余人,侍上游宴后庭,無復尊卑之序,謂之“狎客”。
上每飲酒,使諸妃、嬪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艷麗者,被以新聲,選宮女千余人習而歌之,分部迭進。其曲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大略皆美諸妃嬪之容色。君臣酣歌,自夕達旦,以此為常。
張貴妃名麗華,本兵家女,為龔貴嬪侍兒,上見而悅之,得幸,生太子深。貴妃發長七尺,其光可鑒,性敏慧,有神彩,進止詳華,每瞻視眄睞,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善候人主顏色,引薦諸宮女;后宮咸德之,競言其善。又有厭魅之術,常置淫祀于宮中,聚女巫鼓舞。
上怠于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蔡脫兒、李善度進請;上倚隱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李、蔡所不能記者,貴妃并為條疏,無所遺脫。因參訪外事,人間有一言一事,貴妃必先知白之;由是益加寵異,冠絕后庭。
宦官近習,內外連結,援引宗戚,縱橫不法,賣官鬻獄,貨賂公行;賞罰之命,不出于外。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譖之。于是孔、張之權熏灼四方,大臣執政皆從風諂附。
孔范與孔貴嬪結為兄妹;上惡聞過失,每有惡事,孔范必曲為文飾,稱揚贊美,由是寵遇優渥,言聽計從。群臣有諫者,輒以罪斥之。中書舍人施文慶,頗涉書史,嘗事上于東宮,聰敏強記,明閑吏職,心算口占,應時條理,由是大被親幸。又薦所善吳興沈客卿、陽惠朗、徐哲、暨慧景等,云有吏能,上皆擢用之;以客卿為中書舍人。
客卿有口辯,頗知朝廷典故,兼掌金帛局。舊制:軍人、士人并無關市之稅。上盛修宮室,窮極耳目,府庫空虛,有所興造,恒苦不給。客卿奏請不問士庶并責關市之征,而又增重其舊。于是以陽惠朗為太市令,暨慧景為尚書金、倉都令史,二人家本小吏,考校簿領,纖毫不差;然皆不達大體,督責苛碎,聚斂無厭,士民嗟怨。
客卿總督之,每歲所入,過于常格數十倍。上大悅,益以施文慶為知人,尤見親重,小大眾事,無不委任。轉相汲引,珥貂蟬者五十人。
孔范自謂文武才能,舉朝莫及,從容白上曰:“外間諸將,起自行伍,匹夫敵耳。深見遠慮,豈其所知!”
上以問施文慶,文慶畏范,亦以為然;司馬申復贊之。自是將帥微有過失,即奪其兵,分配文吏;奪任忠部曲以配范及蔡徵。由是文武解體,以至覆滅。
【原文華譯】
長城公下
至德二年(公元584年)
1 春,正月一日,日食。
2 正月六日,隋主楊堅在太廟祭祖;正月八日,在南郊祭天。
3 正月九日,西梁主蕭巋前往隋國朝見,頭戴通天冠、身穿紅紗袍,面朝北方,接受朝廷使者出城在郊區迎接慰勞。等到入見于大興殿,隋主楊堅頭戴通天冠、身穿紅紗袍,西梁主蕭巋身穿遠游冠、朝服,君臣并拜。楊堅賞賜蕭巋綢緞一萬匹,其他珍玩價值也相當。
4 隋國前華州刺史張賓、儀同三司劉暉等編制《甲子元歷》完成,上奏皇帝。正月二十九日,隋主下詔,頒布新歷。
5 二月一日,陳國大赦。
6 二月十三日,隋主楊堅在灞上為朝見完畢回國的西梁主蕭巋餞行。
7 突厥蘇尼部男女一萬余口投降隋國。
8 二月十八日,隋主楊堅前往隴州。
9 突厥達頭可汗向隋國請降。
10 夏,四月九日,隋國任命吏部尚書虞慶則為右仆射。
11 隋上大將軍賀婁子干發五州兵擊吐谷渾,殺男女一萬余口,二十天后還師。
隋主楊堅認為隴西地區頻繁被寇掠,而民間習俗,沒有設立村塢的習慣,命賀婁子干發動居民建筑塢堡,鼓勵耕種,積蓄糧食。
賀婁子干上書說:“隴右、河西,地廣民稀,邊境未寧,無法推行農耕。最近考察各屯田之所,獲少費多,虛廢人力,最終仍無法逃脫被暴掠踐踏的命運;凡是屯田疏遠的地方,請都廢除。隴右居民以畜牧為生,如果把他們屯聚起來,他們自己更加不安。只需要讓鎮戍連接,烽堠相望就可以了,人民雖然散居,也不需要有什么憂慮。”
楊堅聽從,認為賀婁子干曉習邊事,四月二十六日,任命他為榆關總管。
12 五月,陳國任命吏部尚書江總為仆射。
13 隋主楊堅認為渭水多沙,深淺不一,漕運工作很艱苦,六月二十二日,下詔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余里,名曰廣通渠。于是漕運通利,關內都依賴這條水道。
14 秋,七月六日,陳國派兼散騎常侍謝泉等出訪隋國。
15 八月十三日,隋國鄧恭公竇熾去世。
16 八月二十六日,陳國將軍夏侯苗請降于隋,隋主楊堅因為兩國通和,不接納。
17 九月十五日,隋主楊堅因為關中饑荒,前往洛陽。
18 隋主楊堅不喜歡華麗的文辭,下詔,命天下無論公文私函,都為實錄形式。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艷,被交付所司治罪。
治書侍御史、趙郡人李諤,也認為當時的文風輕薄,上書說:
“曹魏三祖(曹操、曹丕、曹植),崇尚文辭,忽視君人之大道,喜好雕蟲小技。下面的人跟從,于是成為風俗。長江以南之南齊、南梁,其弊病更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全是月亮露水,積案盈箱,唯有風花雪月。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此擢升士人。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于是街巷小童,貴游子弟,還沒學會數數,就先學寫五言詩。
至于羲皇、舜、禹之典籍,伊尹、傅說、周公、孔子的學說,不再關心,聽都不聽。以傲滿荒誕為清高玄虛,以隨心縱情為勛業功績,指斥儒生為古拙落伍,而以擅長辭賦為風流君子。所以文風越來越繁化,而政事越來越亂,都是因為拋棄了圣人的規矩和楷模,而以無用的東西為用。
如今朝廷雖然下了詔書,我聽說外州遠縣,仍然流行這種弊風:躬行仁孝的人,被排除在官場之外,不予錄用;而工于輕薄之藝者,反而選充吏職,舉送天朝。這都是因為刺史、縣令沒有遵行風教。請對他們進行普查,送交尚書臺彈劾問罪。”
又上言說:“士大夫自負才能,拼命往上爬,不再有廉恥,請明加罪黜,以懲罰敗壞風氣之徒。”
隋主楊堅下詔,將李諤前后所奏頒示四方。
19 突厥沙缽略可汗數次為隋國所敗,于是請求和親。千金公主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楊堅之女。楊堅派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出使沙缽略部,更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楊廣請趁機發兵突擊,楊堅不許。
沙缽略遣使送國書說:“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圣天子伊利居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致書大隋皇帝:皇帝,是我妻子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岳父。我是您女兒的丈夫,也就等于是您的兒子。我們兩國雖然不同,但情義如一。自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親好不絕。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我國羊馬,都是皇帝的牲畜。而貴國的綢緞,也是我國的物品。”
隋主楊堅回信說:“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沙缽略可汗:收到你的信,知道你大有善意。朕既然是你妻子的父親,也就視你與兒子無異。當不時派遣大臣前往你處探望朕的女兒,也探望你。”于是派尚書右仆射虞慶則出使沙缽略部,車騎將軍長孫晟為副使。
沙缽略陳列兵馬,列其珍寶,炫耀武力和財富,聲稱自己生病,不能起身,坐著見虞慶則,并且說:“我諸父以來,從不向人跪拜。”
虞慶則責備而曉諭他。千金公主私底下對虞慶則說:“可汗是豺狼之性,如果你過分和他爭執,他就要吃人。”
長孫晟對沙缽略說:“突厥與隋都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身,我怎敢違背他的意愿!但是,可賀敦(突厥皇后)為皇帝的女兒,則可汗是大隋女婿,怎么能不敬岳父?”
沙缽略笑著對他的左右高官說:“岳父是應該拜!”于是起身叩頭,跪受璽書,頂在頭上,既而又大為羞慚,與群下相聚慟哭。
虞慶則又讓他稱臣,沙缽略問左右:“臣是什么?”
左右說:“隋國的臣,就好比我們這兒說的奴罷了。”
沙缽略說:“能給大隋天子做奴,全靠虞仆射之力。”贈給虞慶則馬一千匹,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給他為妻。
20 冬,十一月四日,隋主楊堅派兼散騎常侍薛道衡等出使陳國,告誡薛道衡說:“你應該了解朕的意思,不要在言辭上逞能。”
21 本年,陳國皇帝陳叔寶在光昭殿前建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其門窗、壁帶、掛楣、欄桿、門檻都以沉香、檀木制成,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其服裝器玩之瑰麗,近古所未有。每有微風吹來,香聞數里。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雜植奇花異卉。
陳叔寶自己住進臨春閣,張貴妃住結綺閣,龔、孔二貴嬪住望仙閣,三閣之間有上下兩重通道交相往來。又有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都受寵愛,輪流到三閣游戲。以有文學才能的宮女袁大舍等為女學士。仆射江總雖為宰輔,不親政務,每日與都官尚書孔范、散騎常侍王瑳等文士十余人,侍奉皇帝游宴后庭,不再有尊卑之序,時人稱為“狎客”。
皇帝每次飲酒,命諸妃、嬪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納其中尤其艷麗的,譜以新曲,選宮女千余人練習而歌唱,分成若干部,依次遞進傳唱。其曲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大略都是贊美諸妃嬪的容色。君臣酣歌,通宵達旦,以此為常。
張貴妃名麗華,本是兵家女兒,為龔貴嬪侍兒。皇帝陳叔寶見了她便喜歡,她由此得幸,生太子陳深。張貴妃頭發長七尺,其光可鑒,性情敏慧,有神采,舉手投足,雍容華貴,每一顧盼流轉,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她又善于觀察人主臉色,引薦諸宮女。宮女們都感激她,競相說她好。又有取魅皇帝的巫術,常置淫祀于宮中,聚女巫鼓舞。
皇帝怠于政事,百司啟奏,都要通過宦官蔡脫兒、李善度進請。皇帝斜靠椅墊,讓張貴妃坐在膝上,一起決定政務。蔡、李所記不住的,張貴妃都為他們一條條記下,無所遺漏。有時參訪宮外時事,人間有一言一事,張貴妃必定先知道,并向皇帝報告;由此更加寵異,冠絕后宮。
宦官近習,內外聯結;援引宗戚,縱橫不法;賣官鬻獄,貨賂公行。賞罰之命,大權都在后宮,不在外朝。大臣有不服從的,孔貴嬪、張貴妃就找機會在皇帝跟前陷害他。于是孔、張之權熏灼四方,大臣執政皆從風諂附。
孔范與孔貴嬪結為兄妹。皇帝厭惡聽人說自己的過失,每有惡事,孔范必曲加文飾,稱揚贊美,由此寵遇優渥,皇帝言聽計從。群臣有進諫的,就以罪名斥逐他。
中書舍人施文慶,頗涉獵書史,曾經在皇帝做太子時期侍奉于東宮,聰敏強記,熟悉吏職,心算口占,隨時應對,都有條理,由此大被親幸。又舉薦自己的朋友吳興人沈客卿,以及陽惠朗、徐哲、暨慧景等,說他們有做官吏的才能。皇帝都擢用他們,以沈客卿為中書舍人。
沈客卿有辯才,熟悉朝廷典故,兼掌金帛局。舊制:軍人、士人并無關市之稅。皇帝盛修宮室,窮極耳目,府庫空虛,有所興造,總是錢不夠用。沈客卿奏請,不問士庶,一律開征關市之稅,而又把稅率加重。
于是以陽惠朗為太市令,暨慧景為尚書金、倉都令史,二人出身本來就是小吏之家,考校簿領,纖毫不差。但是,他們都不識大體,督責苛碎,聚斂無厭,士民嗟怨。沈客卿在上面督導,每年朝廷收入,超過常年數十倍。皇帝大悅,更加認為施文慶知人善任,尤其親信重用他,小大眾事,無不委任。他的同黨們轉相引薦,帽插貂尾、蟬羽的,達五十人之多。
孔范自以為文武才能,舉朝莫及,從容向皇帝匯報說:“外間諸將,起自行伍,只是匹夫之敵而已。深見遠慮,豈是他們所知!”
皇帝問施文慶,施文慶畏懼孔范,也附和同意;司馬申又贊揚他。從此,將帥微有過失,即刻奪去其兵權,分配給文吏;奪任忠部曲以配孔范及蔡征。由是文武官員全部離心解體,以致朝廷覆滅。
【學以致用】
這一篇思考幾點
01,利益在哪里,人心就往哪里走
“士大夫矜伐干進,無復廉恥,乞明加罪黜,以懲風軌。”
整個明朝,為什么那么多人去考八股文呢?
因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八股可以改變階級地位。
所以,對于社會風氣的改變,僅僅靠個人的道德修養,靠懲罰教育是不夠的。
而是要頒布正確的機制,用利益來導向。
從古至今,利益驅動永遠比道德驅動更有力量。
02,實力不夠,就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和姿態
沙缽略的行為體現了這一點,實力不夠就得認。
而千金公主(她是宇文招的女兒)自請改姓楊氏,做楊堅的女兒,這是認賊作父,但她的行為也維護突厥和隋朝的和平,同時維護她自己的權利與地位。
03,“當識朕意,勿以言辭相折。”
這就是提醒不要刺激陳后主,要哄著他,讓他在自己的認知世界里面墮落下去,等處理好突厥問題后,再南下平掉他。
04,陳叔寶的問題
這是一個“氣數”的問題
“文武解體,以至覆滅”?
這八個字是結果
那么“因”是什么?
是陳國上到下沒有人去思考“治理”的問題
陳國的老大,陳叔寶,被小人,女人包圍,所見所思所想,都是眼前的個人享受,沒有志向,沒有危機感
陳國的官員呢?掌握大權力的沒有骨氣,掌握小權利的,有骨氣也沒得用
取陳國而代之的下一位英雄呢?
沒有看到
為什么??
或許是因為地盤小了,人才少了,王氣沒有了。
從劉裕(劉宋),到蕭道成(南齊),到蕭衍(南梁),再到陳霸先(南陳),地盤越來越小,志氣越來越弱,沒有志氣,就很難誕生挑大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