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會在當眾發言的時候唯唯諾諾、生怕講錯話,因而錯過很多表現自己實力的機會?
你是否會把周圍的人當做“假象觀眾”,從而開始擔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你是否會給自己構建一個“理想狀態”,從而在表達的時候越來越沒有底氣?
如果你有上述表現,說明你對自我有過分的關注。用心理學的話講叫做“自我意識過剩”
自我意識過剩——當人們覺得自己還在被某人盯著看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不自然的自我存在的感覺。
這種感覺的起源,有一種可能性是說源自于小時候得到的關注過多或者過少。從而形成兩種表現:內在敏感、也過于在意別人或者公眾對自己的印象。
拆開來說,就是一方面你過度在意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方面你又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
自我意識過剩的影響,也因為這兩方面,讓你在情緒上表現為不自然、怯懦。在社交上,不能夠更好的表現自己。
那么如何改善現狀呢?
假設你在社交中,更喜歡的其實是對你感興趣的人。自我意識過剩之所以會影響社交,無非是因為,在社交中過度關注自己。
由此看來,在社交中防止自我意識過剩的負面影響的解決方案就是,對別人產生興趣。
這樣別人會因為你的興趣對你產生好感,你自己也會因為對別人的興趣忽略自己的緊張感。
第二的解決方案就是,鍛煉“自信的行為”。
由于自我意識過剩引發的不自然感其實是一種感覺。不自信的感覺。
這里你會說,那我自信就好了。
這時候你會想,“自信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鍛煉出來的呀”
沒錯,當你遇到不可控的事情時,大腦會不知所措,由此產生緊張的情緒。
由于過度關注和在意這種情緒,就會在舉止當眾表現出局促不安。
這就是說把自信中的“感覺”和“行為”分開。
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覺,任何人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都會慌張。
但老虎就擺在那里,鍛煉自己行為上的不屈服。
把重點放在自信的行為,而不糾結于自信的感覺。
也就是第一:對別人感興趣;第二行為舉止上假裝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