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存在的三大教養誤區
一、重視物質給予,忽略精神滿足。孩子需要比吃喝、刷題更豐富、更多元的環境去刺激他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索力,只有當孩子在精神上富足起來,他們才能保持情緒穩定,有愿望和動力去學習。
二、重視智力教育,忽略性格培養。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人格培養,加強意志和毅力鍛煉,重視生命德育教育,愛惜生命,做堅強的人、做有強烈責任感的人才是成才得前提,必須通過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四方共同努力,把孩子從易碎的“瓷性”教育培養成無比堅強的“剛性”。
三、 為了智力教育,而忽視情感教育。孩子早期的情感教育包括三個重要的因素:愛的語言、穩定的情緒和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父母暴躁易怒的不穩定情緒,或者抑郁寡言的性格,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情感的烙印。忽略性格和情感教育的結果,會讓孩子、父母和社會付出比學業失敗更高的代價。
從錦哥哥四歲開始,我就發現他總愛對弟弟大吼大叫,比如:弟弟,你不能這樣;臭弟弟,喊你不要這樣偏要這樣……這時我才反應過來,作為母親的我的暴躁易怒的情緒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錦哥哥的情緒。孩子本就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再加上大人也是稍有不順就大吼大叫,他當然也學會了動不動就大吼大叫。
直到這時我才知道我暴躁易怒的性格對錦哥哥帶來的負面影響真的太糟糕了,可是一時之間又無法糾正。我知道,想要改掉錦哥哥動不動就吼弟弟的習慣,必須從我自己做起,我必須先改掉我動不動就大聲吼人的習慣,換成冷靜處理,遇事溫柔說話,壓抑自己想要發脾氣的沖動,這樣通過我自己的改變來慢慢改變哥哥。雖然挺難的,但是為了讓哥哥養成良好的性格、擁有良好的情緒,要堅持努力才行。
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需要搭建四個家庭鏈接
一、家庭成員之間的興趣鏈接。和孩子一起建立共同興趣,比如:每天晚飯后講故事或閱讀、躲貓貓、搭積木、下跳棋或五子棋、抓人游戲,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一起打籃球、打羽毛球、爬山等多種多樣的游戲或運動,目的是和孩子一起建立共同興趣,總有共同話題。
二、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鏈接。營造一個具有豐富內涵、情緒穩定的家庭環境。只有當我們成為孩子得人生“合伙人”時,才有機會做他們的人生導師,對他們的教養也才會起到有效而正面的作用。
三、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鏈接。不要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不要拿孩子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比較,不要給孩子貼標簽。要多看見孩子的優點,多夸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也幫助他建立對父母的信任。
四、家庭成員之間的尊重鏈接。尊重是需要等待的,需要找對時機。
原生家庭的好和壞,都會沉淀到孩子的生命中,讓他們背負著一個看不見的包袱前行。因此,作為原生家庭的創造者和掌控者,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留給孩子的不完全是看得見的財富和地位,我們的美德和丑陋在追求事業、功名、財富的同時,也一并傳遞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