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而拖延癥患者永遠沒有時間?針對這一現象,社會學家稱之為馬太效應,經濟學家稱之為稀缺現象,......
天底下只有四種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
稀缺,是“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
稀缺俘獲大腦---稀缺造成的后果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悅,而是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之中。
稀缺對人類大腦產生的影響,存在于潛意識之中。
無論大腦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會牢牢地俘獲他的注意力。
稀缺對注意力的俘獲,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見和所見的速度,而且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
孤獨者非常善于記住與他人互動等社交內容的細節。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利用有限方式去實現無限愿望的學科,一門研究人與社會應該如何對實物稀缺進行管理的學科。
在經濟學領域,稀缺無處不在。
對稀缺的感覺,取決于可用的資源和我們自身的體驗。
擁有的比需要的少,結果很簡單:人們會變得不幸福。
我們越是忙碌,就越享受不到休閑時光。
稀缺心態---稀缺是一種心態。當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當稀缺俘獲大腦時,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變得更加集中,做事就會更有效率。
稀缺之所以會俘獲我們, 是因為稀缺很重要,值得我們投以關注。
帶寬---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兩種能力,分別為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稀缺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稀缺會進一步延續并加劇稀缺。
稀缺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并帶來一點點好處:我們能夠在應對迫切需求時,做得更好。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損失更大:我們會忽視其他需要關注的事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變得不那么有成效。
本書并非一錘定音之作,而是用一種全新的觀點去審視一個古老的問題——它值得我們用嚴肅的態度去細細品味。
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急的事情上,并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這種專注會讓人們從稀缺中獲益,讓人們獲得“專注紅利”。由于“目標抑制”的作用,人們在專注于某項重要的事物的同時,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的事物。因此,專注也會導致管窺,讓人們的視野變窄,從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稀缺,會迫使人做出選擇。所有抽象的事物都會變得具體起來。
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以更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資源上。
所有會議一開始都是沒有重點的,但討論的內容也非常抽象,離題甚遠。
在會議開到一半時,情況發生了轉變。用格西克的話說就是,出現了“中途修正”。與會者開始意識到時間快不夠了,于是變得認真起來。就像格西克所說的那樣:“會議開到一半,當人們開始擔心會議結束時間和會議進度時,就是‘進程大幅躍升“的起點。(此時)人們開始變得齊心協力起來,完成工作的意愿和能量會突然增強。”
中途修正反映了稀缺俘獲大腦所引發的一種結果——一旦不夠用的現實變得無法逃避,我們就會開始集中精力。
截止日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產生了時間稀缺,而它可以讓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文章的截止日期臨近時,我們就不會在午餐時磨磨蹭蹭;會議的時間臨近時,我們就不會再糾結于偏離主題的額討論;畢業之日快要到來時,我們就會抓緊時間享受大學生活的美好。
無論是有關工作還是娛樂,只要時間有限,我們都會盡量將其利用得淋漓盡致。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專注紅利”,也就是稀缺俘獲大腦時所產生的積極成果。
專注紅利---稀缺會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讓我們做到憑一己之力很難做成的事情。
管窺---專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視野”。
專注具有積極的意義:稀缺會迫使我們專注在迫近的重要事物上;管窺則是消極的: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這也是大腦的一個基本特點:對某一項事物的專注會抑制競爭意識。當你生某人的氣時,抑制會令你忽略他的好處:專注于他那些讓你反感的地方,就會抑制你記憶中他積極的一面。
專注于某項重要事物會令你不那么容易想到其他你所關注的事物。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目標抑制”。
我們專注、管窺、著手做事、疏忽其他事,都出于同樣的原因:那些存在于“管子”視野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
當稀缺將我們的大腦俘獲時,我們不會通過對得失利弊的謹慎思考來進行權衡。可見,我們用管窺的方式應對稀缺,既有利,又有弊。
有時,當我們有了管窺之見時,就會完全忽略其他事物。
稀缺會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讓我們做出不同選擇。這種現象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有效;但同時也會讓我們為此付出代價:這種“專心致志”會令我們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就算我們想要試著做點別的事情,稀缺的“管子”還是會講我們的目光吸引進來。稀缺意味著在人生的另一個角度上,我們的注意力更少,投入于此的心思也更少。
稀缺會不斷將我們吸入“管子”的視野之中,形成帶寬負擔,并由此抑制我們的各項基本能力。
許多研究都得出了微量干擾即可產生巨大影響的結果,......
持續的關注對我們的思想產生了影響,將我們吸入“管子”之內。正如外部噪音會干擾我們進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樣,稀缺也會讓我們產生內部干擾。
內源性思考---即便在大腦中重復一連串數字這種小事也會對人的總體認知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注意瞬脫”
前攝干擾---當我們心里想著其他事物時,就會將其置于思想的中心,而產生忽略行為。
稀缺會直接減少帶寬——不是減少某人與生俱來的帶寬容量,而是減少其當下用得上的容量。
認知能力---它是我們解決問題、獲得信息、進行邏輯思維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學機制。認知能力中最突出的即是“流體智力”,即在進行抽象思維和推理時,在無須特定學習或體驗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執行控制力---其作用存在于我們管理自身認知能力的過程中,包括計劃、關注、發起并抑制行為和控制沖動等。
瑞文推理測驗......可以在獨立于背景知識的條件下對某人的邏輯思維u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
稀缺會形成帶寬負擔,而這就意味著,稀缺不僅會降低流體智力,而且會降低自我控制力。
在執行控制力的測驗中,甘蔗農們處在貧窮狀態時的響應速度要比富裕狀態時慢11%,而且還會犯下比后者多出15%的錯誤。
貧窮會稱為心智的負擔。就算沒有實驗人員去提醒稀缺的存在,貧窮狀態也會削弱流體智力和執行控制力。
什么都不缺的人,只有其中一部分會滿腹心事;而所有經歷著“稀缺”的人,每一位都會心事重重。
所有人一旦深陷貧窮,其有效帶寬都會變窄。
稀缺,不僅僅會令我們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資源,而且還會讓我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無措。稀缺會使人變笨,變得更加沖動。我們不得不在流體智力和執行控制力被減弱的情況下,依靠更為有限的腦力去勉強度日。生活,就這樣變得舉步維艱起來。
資源的稀缺和富足,會改變我們裝箱的方式。如果沒有空閑存在,我們在裝箱時就不得不進行權衡。可見,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余閑。
用大行李箱時,人們總是十分隨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時,人們便會變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稀缺會改變我們花每一分錢、度過每一個小時、吃掉每一根食物的方式。稀缺會給我們一個不同的結果,裝出一個內容不一樣的行李箱:大行李箱總是裝得隨心所欲,還剩不少空間;而小行李箱卻總是裝得十分謹慎,滿滿當當。
權衡式思維---它是由稀缺所引發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稀缺狀態下,因為所有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以致我們開始對之念念不忘,開始產生決策難題。
稀缺迫使我們產生了權衡式思維。所有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成了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余閑---就是我們在擁有很大空間,不存在稀缺心態時的產物,也是我們在資源豐富時進行資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余閑可以將我們從做權衡的苦差事中解脫出來。
我們所謂的余閑不是刻意預留的空間,而是因為裝箱時空間充裕而產生的“副產品”。
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邊際效用遞減,即你擁有的有多,對你而言,每一樣額外增加的物品的價值就會降低。
“櫥柜遺棄品”
當我們擁有很多空閑時間時,就會無所事事,然后時間就這樣被耗盡了。
人們常常會通過堅持最初的計劃來避免選擇的負擔,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不去做選擇。
余閑能讓我們輕松地避免選擇負擔。
空閑給了我們無須做選擇的自由。
余閑不僅會令你免于權衡,而且還意味著:即使你分了錯誤,也不會讓你遭受實實在在的犧牲。
余閑還能夠提供一個隱藏的功效——在我們犯錯誤時,它給了我們周轉的空間和失敗的空間。
偏見是大腦運轉的直接結果,而且并不總能對事件的后果作出響應。
財富會將誘惑轉化為可以買到的奢侈品。
稀缺不僅提高了事物的成本,也為人們創造了更多機會去犯下錯誤、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擁有余閑,我們就會擁有更充裕的感受。余閑不僅僅意味著低效,更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充裕不僅能讓我們購買更多的商品,也會給予我們隨意裝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動腦筋的奢侈享受記憶犯了錯誤無所謂的奢侈享受。就想亨利-大衛-梭羅曾說過那樣:“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所能舍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
我們所謂的節儉存在著一個違背常理的推論——我們在小物件上聯幾毛幾分都會計較,而在大物件上卻揮金如土。
“正好能感覺到的變化”相對于背景重量的比例是恒定的。對于重量來說,這一恒定比例約為1/30。
認知具有高度的相對性。
雖然相對性認知是大腦處理信息時的固有特征,但經驗與專業技能還是能讓我們擺脫這一限制。
專業技能,也就是對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夠對認知形成改變。
大包裝商品的單位價格有時更高。而事實上,可能存在“大件商品附加費”。...... " 消費品的卑鄙技倆”。
需求的壓力始終存在于窮人心中,揮之不去,從而造就了他們自身的內化尺度。擁有內部標尺的意義在于,他們不像普通人那樣容易受到背景環境的影響,如同音樂家能準確掌握節奏一樣。
窮人更貼近于理性的經濟學原理,更接近于“經濟人”。
余閑以及權衡的缺失意味著我們無法擁有對物品進行價值判定的簡單、直接的方法。
節儉之人,并不需要進行真正的權衡,他們與所有生活在資源充裕條件下的人一樣,很難體會到1元錢的真正意義。
缺乏清晰價值觀會導致可以預見的失誤:同樣的情況下,富人會犯錯誤,而窮人卻能夠避免。
識解——在認知過程中,大腦會利用大量的環境線索去理解視覺數據。
感知顏色與感知距離一樣,取決于背景環境。感知價值也是同理。
深陷貧窮會讓人比職業經濟學家更懂經濟。
因為專注,所以擁有專業技能;因為專業,所以有了管窺之見;因為管窺,所以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后果。
借用——當人們面臨資源稀缺時,就會通過借用相應的時間或金錢來應對突發事件。從長遠來看,借用會進一步加劇稀缺。
明天的稀缺注定無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樣俘獲你的注意力。
當今天的資源,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能在當下為你帶來比未來更大的利益時,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當我們有了管窺之見時,借用就會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當面臨稀缺狀況時,我們的借用,從長期來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稀缺致使我們借用,并且讓我們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稀缺,尤其是管窺心態,會讓你擱置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
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極度專注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
俘獲我們的稀缺,就存在于當下,它所產生的管窺負擔,令我們帶著短視的眼光做人做事。
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擁有余閑,尤其是要建立起應對突發事件的緩沖機制。改變心態,才是人們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當有了管窺心態時,我們就只能局部地、暫時性地解決問題。
雜耍,就是人們將可預期事件當成突如其來事件進行處理的根源。
落后一步和雜耍這兩個特征清晰地定義了稀缺陷阱。生活在稀缺陷阱之中,你所擁有的就會比實際擁有的更少。
制定計劃很重要,但并不緊急,而這類事情正是管窺心態導致我們所忽略的事情。
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定都會威脅到生存于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余閑去吸收這些不穩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響自己的生活。
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在資源最為充裕的時期,而且特別是在這樣的時期,我們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
各種類型的稀缺都有著相同的元素:管窺、借用、余閑缺乏、帶寬負擔。
始終如一、前后一致、持之以恒,需要父母對孩子們給予持續的關注、不斷的努力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
為窮人提供的培訓要簡單實用——節省帶寬的教育方法才是好方法。
失誤在所難免,災難卻并非如此。
目前的培訓項目,在設計之初并沒有考慮到學員可能出現的失誤,就好像學員們不應該,也不允許犯錯誤一樣。
對稀缺進行管理,有一種簡單而常常為人們所低估的方法,那就是對“管子”視野之內的事務施加影響。
提醒非常有效,但因其太過于明顯和直接,所以重要性反而更容易為人們所低估。
只要有可能,就要將警醒型行為轉變為一次性行動。
利用帶寬,就是要去分配我們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
簡單的禁止,很少的權衡。
將漫長的一次性截止日期改為漸進性的階段性截止日期,有助于問題的改善。
稀缺和理性經濟人是傳統經濟學的兩大基本假設:資源是稀缺而有限的;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