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熊有竹的第97篇原創文章
·作者? 熊有竹
·原創? 格行營銷筆記
1.
作為企業經營者或者營銷人員,你一定會思考下面這些問題:
哪些消費者購買了我的產品?
他們購買我的哪些產品?
他們在什么時候/時機購買?
他們在什么地方/場合購買?
他們購買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購買的是我的產品,而不是競爭對手的?
這些問題,其實都和一個問題有關:消費者是如何做出購買決策的?
這篇文章,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模型,有很多種,今天講的內容,來自科特勒的《營銷管理》第15版。
2.
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分為五個階段,也叫五階段模型。
這五個階段分別是:
問題識別—>信息搜索—>方案評估—>購買決策—>購后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并不會完整的經歷這個五個階段,他們有時候跳過某些階段,有時候會倒回到前面的某個階段。
以我們購買食鹽為例,想到要買鹽(問題識別),在超市的貨架拿起一包鹽就放購物車里了(購買決策),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能拿起兩包鹽看一下包裝,對比一下,看看是買低鈉的還是買加碘的(方案評估)。
3.
我們先講“問題識別”這個過程。
問題識別,其實就是需求激活,就是你突然意思到自己需要一點什么。
需求的激活,可能來自內部刺激,也可能來自外部刺激。
比如,在某一個時刻,你突然就想吃冰淇淋,這就是內部刺激。內部刺激可能來自你的生理能量,反正就是突然想吃,你也沒有具體的理由;也可來自你的心理能量,比如,你覺得今天太累了,得犒勞自己一下,或者今天太棒了,得獎勵自己一下。
但是,當你看到別人吃冰淇淋,自己也想吃,這就是外部刺激。
用不那么嚴謹的說法:企業所有的營銷活動,包括廣告活動,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刺激消費者,激活消費者的需求。
激活消費者需求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讓消費者意識到有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存在,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買我,買我…。
4.
接著講第二個階段“信息搜索”。
當你感覺手機不怎么流暢了,或者你發現小米又發布新手機了,你的內心有個想法:“該換手機了…”
你開始考慮買一款什么樣的手機,這樣你的購買決策就到了第二個階段:信息搜索。
你搜索的信息來的源,可能是周圍的親朋好友,也可能來自網絡、社交媒體等;
你搜索信息的方式,可能是自己去網上搜,實體店看,也可能是找身邊人的問,總之,方式多種多樣。
關于搜索信息,有個和品牌相關要點有必要講一下。
當你在網上買東西時,你是直接在購物app上搜索品類,還是搜品牌名稱呢?以手機為例,你是直接搜“手機”,還是直接搜某品牌的名稱呢?
在線上購物,如果一個品牌能被大部分客戶直接搜品牌名稱進行購買,那這個品牌是非常成功的。
因為,在移動互聯時代,真正的貨架,就是搜索結果的前面一兩個屏。那些排在后面的品牌,如果不做推廣,是很難被消費者看到的。
互聯網的貨架,容量是無限的,但是你的品牌想要被消費者首先看到卻很難。
現在網絡購物出現一種很奇怪的格局:擁有流量的品牌將獲得更多流量,沒有流量的品牌更難獲得流量;銷量大品牌能獲得更多的銷量,沒有銷量的更難獲得銷量。
所以,如果你的品牌能被消費者首先想起,并直接搜索,那你就可以跳出上述的格局形成的流量黑洞。
談到品牌,我們經常談到一個話題:品牌知名度。
到底什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是品牌資產的其中一個維度,簡單的講,品牌知名度就是消費者聽過/見過你的品牌、認識你的品牌(品牌再認)、記住了你的品牌(品牌回憶)。
以下幾個概念,和品牌知名度相關:
品牌總集合:是指某一個品類中所有的品牌的集合。以手機為例,所有的手機品牌,就組成了手機品牌的總集合。
品牌知曉集:是指某個品類中,消費者熟悉的品牌,這個是因人而異的,越是成功的品牌,越是被更多的消費者所熟知。
比如,你會買鼎橋手機嗎,可能不會,因為你沒聽過這個品牌。對于大部分消費者,這個品牌還沒有進入他們的品牌知曉集。
品牌考慮集:一個消費者知道很多品牌,但是他不會考慮所有的品牌,只會考慮其中的一些品牌,這些納入考慮的品牌就構成了品牌考慮集。比如,有些市場調研,會問消費者一個問題,購買某某產品的時候,是否會考慮某品牌。
品牌選擇集:消費者從品牌考慮集中,選擇兩到三個品牌作為選擇集,進行對比評估,決定購買哪個品牌。
這和營銷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你的營銷活動僅僅即讓消費者知道你的品牌,那你的品牌就進入了知曉集。
如果你的營銷活動不僅僅讓消費者知道你的品牌,還能消費者喜歡,產生偏好,那你的品牌就進入了考慮集。
如果你的營銷活動不僅僅讓消費者知道你的品牌,還能消費者喜歡,產生偏好,并且還能打動消費者,那你的品牌就進入了選擇集。
如果你的品牌進入選擇集后,你的產品在共同點上與競品打個平手,在差異點上優于競品,那你的品牌就極有可能被消費者最終選擇。
關于信息搜索這個階段,站在企業的視角,遠不僅僅是上面談到的這些,其實涉及到的是一個更大的范疇:整合營銷傳播。
5.
信息搜索階段之后,是方案評估。
當品牌和產品進入選擇集之后,消費者會如何判斷各品牌和產品對于自己的價值呢?
企業應該試著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產品和品牌能滿足消費者的某種特定需求嗎?
產品和品牌能給消費者提供他們尋求的特定利益嗎?
產品屬性的組合,是否能實現消費者尋求的特定利益嗎?
有一個模型,叫做價值-期望模型,對于企業如何定義和設計產品,如何進行品牌定位有指導意義。
價值-期望模型認為,消費者會根據產品屬性的重要性,結合與品牌有關的正面或者負面的品牌聯想,來評估產品或者服務。
如何理解呢?舉幾個例子。
前面我提到的鼎橋手機,和華為的某款手機外觀、參數幾乎一模一樣,價格更便宜,而且也在華為的柜臺銷售,但市場不怎么認可,原因是這個品牌目前沒有建立太多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聯想。
蘋果的手機的硬件參數,不如國產手機,但是依然很多人買;國產手機通過把硬件配置提升,同時把用戶體驗做好,一樣獲得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
一言以蔽之,不同的消費群體,有不同的購買需求,看中的利益點不一樣,關鍵點問題在于,要搞清楚哪些客戶群體,更看重哪些屬性和價值。(可以把這部分內容和市場細分、價值主張和定位等內容聯系)
6.
消費者對進入考慮集的品牌進行對比評估之后,會選出兩到三個品牌,也就是選擇集,消費者會最終會選擇哪個品牌呢?這時候就是購買決策階段了。
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有兩種模式,一種叫補償性模式,另外一種叫非補償性模式。
補償性模式,是指消費者購買決策時,一個品牌和產品的感知優點,可以彌補其感知缺點。舉個例子,五菱宏光mini EV,那么小的一個電動車,續航也不遠,這些都是感知缺點,但是,由于這個車價格親民,而且外觀內飾都是討人喜歡,非常適合市內通勤代步,這些都是感知優點,買這臺車的人,會因為這些感知優點,而接納那些感知缺點。
那什么是非補償性模式呢?
非補償性模式,是指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時,一個品牌和產品的感知優點和感知缺點不能相互抵消,消費者會單獨對產品的各屬性進行考慮,再做決策。
在非補償性模式下,消費者一般會使用以下三種方式做出選擇。
方式一,綜合考慮。消費者會為每個屬性設定一個最低的可接受的標準,并且會選擇第一個所有屬性都滿足最低可接受標準的品牌。比如某消費者買手機,會設定這樣的標準:價格不高于6000,運行內存不低于16G,存儲不低于512G,像素不低于6400萬等等。
方式二,排序考慮。消費者會選擇那個在他認為最重要的屬性上得分最高、最符合要求的品牌。比如,某消費者去買電動汽車,他最看重的續航,他會選擇續航最長的那個品牌。
方式三,屬性排除。消費者會比較不同品牌的同一屬——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很重要的屬性,并且會排除那些不滿足最低可接受標準的品牌。比如某消費者去買電動汽車,有沒有快充,能不能車外放電,是對他很重要的屬性,那些在這個兩個屬性上達不到他要求的品牌,會被他首先排除。
消費者進行產品和品牌評價,作出購買決策時,受很多因素的支配,也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擾。比如,他人態度和非預期情景等。
在他人的態度方面,比如,我們在網上買東西,看到一個產品很多差評,我們會很猶豫,甚至不敢購買。比如,我們會因為某個我們信任的人,推薦了某個產品,而對產品有偏好,并且放心購買。
7.
最后一個階段是消費者購后行為管理,很多大企業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小企業大多都會忽視這塊。
管理什么呢,管理消費者滿意度,管理消費者如何使用和處置產品等,通過對這些的管理,可以發現新的商機,并且獲得品牌忠誠度。
比如,可口可樂發現在東南亞某國家,消費者喝完可樂后,瓶子扔得到處都是。后來可口可樂設計了和可樂瓶子配套的提手,這樣把可樂瓶子變成了容器和工具,不但改善了環境問題,還帶動了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