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本書仍是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作者原本也是一名普通院校的學生,博士畢業之后,在廣州的一所二本院校擔任老師,也因此得以接觸形形色色的二本學生。他們的故事,匯集成了這本書。
其實,和微博故事、公眾號故事,類似大冰、張嘉佳的故事,以及現在傳播度更廣的抖音故事,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些故事,都不一樣、都很感人,在敘述“經歷”的同時,很多也會觸及“時代”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塑造,但往往都是淺嘗輒止。只不過,本書的記錄對象,是“二本學生”這一群體,也因此讓本書有了這樣一個“鮮明”的標簽。
加上本書記錄的人物、故事的“真實性”,比上面提到的“渠道”,相對更可信。再加上,作者作為大學語文老師流暢平實的文筆。這些原因,使得本書又和上面提到的故事集有所不同。
作者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愿意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難能可貴。因為一個社會的穩定性是由它的中產階層決定的,而中國現在和未來的中產階層,很大一部分都出自二本學生,他們直接決定著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的基本面,意義重大。
一、二本學生的生源特點是什么?有著怎樣的家庭背景?
二本學校有兩個共同特點:
1.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考慮,地方院校會有限為本省學生提高就學機會,所以大部分生源來自本省。
2.從出身階層來看,承接了更多貧困家庭的學生,城鄉教育水平的分化,導致寒門難出貴子。對于他們來說,來到大城市上學,一方面享受到城鎮化帶來的好處,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交通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代價,比如:城鄉教育差距、留守問題、貧富差距造成的內心沖擊等等。對于他們來說,更需要靠后天努力去彌補出身的缺憾,改變原生家庭的不利條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
二、二本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精神氣質如何?
這是一群毫無精英理念、只抱有實用主義立場的年輕人,他們在本該最具活力的年齡,卻表現得暮氣沉沉,缺乏反思能力和學習精神。
教育像一場慢性的炎癥,中小學時代服下的猛藥、抗生素、激素,到大學時代,終于結下了默然、無所謂、不思考、不主動的惡果。學生內心的疲憊和大學時代的嚴苛壓力,成為他們精神生活的底色。
應試教育培養的出來的學生,缺乏學習的自我驅動力。在完成高考目標之后,很容易變得空虛和迷茫。進入大學之后,還沒從中學時代的緊張焦慮中排解出來,就要面對就業、買房和結婚生子的壓力。雖然曾經經歷過大量的應試訓練,依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意義。
城市的學生都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而農村學生則對應試教育更為感恩,因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但是這些學生,很少能提出讓人驚喜的討論和質疑,只有平和中正,缺乏張揚放肆。
二本學校很多專業課程設置都是實用型的,學生求學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功利心態非常普遍。相對于職業技能的灌輸,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是更為核心的任務。職業技能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被淘汰,而思維能力的提升可以讓人終生受益。
三、二本學生的就業去向和發展前景如何?
他們沒有太多野心,安于普通的命運,能接納普通的工作,內心所持的念想,無非是來自父母期待一份過得去的工作。
近30年的幾代二本學生的就業情況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是由教育制度、經濟體制和房價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的。
1.沒有市場化之前,在國家包分配的前提下,個人、單位和國家的聯系非常緊密,個人對單位的忠誠度非常高。很多成為單位的骨干領導,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都屬于中上水平。當地就業的比例超過九成,高考確實改變了命運。
2.2006級的一批學生,都在廣東,對自己的就業情況都相對滿意,不需要通過文憑的提升去改變生存情況,都在房價暴漲之前買了房,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向上流動。
3.最近幾年,文憑進一步貶值,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高不可攀,剛畢業的大學生想在一線城市購房置業,難度極大。越來越多人加入考研的隊伍,一方面為了緩解眼前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提升未來在就業市場的議價能力。考公務員、考研、進入銀行是他們的首選,但是真正能順利考入的并不多見。
相對985的優等生,二本學生沒有對自己寄予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反而更能適應現實的平凡,顯得生存能力更強。需要幫助他們喚醒對真實生活的感覺,說出自己真實的困惑,引導他們坦然面對個人生活的挫敗和不堪的經歷,只有走過這一關,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真實的自己,才能更順暢的進入社會,更加順暢的進入社會,更好的承受社會的復雜和壓力。
世界已悄然改變,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常生活并未產生太多的變化,但那宏大的轉身,終究會滲透進我們生活的細枝末節,會介入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