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尖上的智慧
讀第28條《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有感
萊州市文峰中學 程挺模
蘇霍在第26條建議《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最后一段話提到,“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是靠口頭解釋,而是要靠組織活動,靠示范,靠集體勞動” 。他在接下來的第27條建議中,提到了閱讀活動和讓學生喜歡某一學科的兩種做法,相當于是組織活動和發揮示范作用,而本篇文章則是通過培養勞動的愛好,讓學有所困的學生發展他們的智力生活。于是,我認為,第26條、27條、28條建議文章是一個單元式系列文章,是連續的三個姊妹篇段。
非常實在地講,勞動教育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中是弱化的。不要說某一門學科衍生出的勞動教育,即使綜合實踐活動中四個內容(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勞動技術)中涉及的勞動技術教育也沒有走向深入,多是學校傳統經驗的工作室應景宣傳之作。在蘇霍看來,讓學生在喜歡某一門學科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創造性的勞動實踐,教給學生合乎邏輯地思考,深入到不能夠直接觀察到的某些事實和現象之間的依存關系中去。說白了,人家就是非常重視“直接經驗”的體驗。
蘇霍對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看得很準,他說,“那些思維緩慢而混亂的學生,他們不能看見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也就是說,他們離開事實就不能進行思考。”同時,他接著說,“而最容易看見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的機會,則是它們以直觀的形態(在勞動活動中)呈現出來的地方”,這里的表述直接提出了“直接經驗”對學困生理解知識的重要性。
正如舌尖上的美食一樣,兒童的智慧也在他的手指尖上。蘇霍這樣論述指尖與思維的相互作用:“吸引他們參加一些需要掌握復雜的實際技能和技巧的作業,這種勞動的典型特點,就是它的各個步驟和操作之間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專注和動腦筋思考。在手的動作和思維之間進行著不斷的傳導:思維在檢查、糾正、改善著勞動過程,而手似乎把各種細節和詳情報告給思維,于是勞動就發展了智慧。”我們有句老話叫做“心靈手巧”,說的大概也是這樣的意思。對于“心不靈”的學生(暫且這樣表述學困生)通過“手的動作”去體驗、去感知,這就是豐富了思維認識。
文章在做了令人信服的“勞動教育”重要性的論述之后,蘇霍提出了四種促進智力發展的勞動模式:
一是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儀器的活動模型。我想,這是較為簡單的組合模型的學科勞動項目,它的作用是讓學困生的思維由分散到整合,由具體到概括的過渡,這種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的過渡,即為學生思維的形成過程。我們理化生的器材組合和實驗探究,還是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
二是選擇能量和運動的傳遞、變換方式。我想,這是學以致用的學科勞動項目,它的作用是把概括性的思想原理轉化到具體的行動方案。這是有勞動難度的一次逆向探究,或者說要轉化為一種設計產品,這是需要創造性思維的。我們學科教學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但在科技創新的一些研究項目中,我們也有不錯的表現,但學生數量太少了,遠沒有技術轉化和思維創造的氛圍。
三是選擇材料的加工方法,選擇加工用的工具、機械和工藝方法。我想,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才能體現出思維和手的動作的真正結合,所謂“腦手并用”,大約像練功之人要做到“人劍合一”的思想。蘇霍說,“用手工工具和簡單的機械工具加工材料,——這是‘醫治’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最好手段”,關鍵是要做到學生的心理上得有體驗。
四是為生命過程(植物和動物)的正常發展創造環境,管理這種環境。我想,這是蘇霍的大教育觀,與現在有些學校推行的“生命教育”有些相似,把教育與人的生命發展相聯系。從多篇文章來看,蘇霍一直在倡導這樣做。他說,“這是一種使學生由具體的表象過渡到概括,又由結論和概括過渡到實踐的最好手段。”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對生命體的研究有全面而系統的整體認識。我們的勞動技術課應該做做這方面的研究。今年春天,初一年級每個班級都養了一些盆景、禾類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從選種、埋種、澆水、發芽、護理等方面,忙的不亦樂乎。除了觀察植物生長發育,我倒建議每個小組寫一篇《我與花草一起成長》的研究報告,讓學生感受生物生命的發展過程和自身成長的認識過程。
“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拋開學科教學的單維度,把視角放得再大些。我不禁想起了李鎮西老師組織學生的野餐會,每個小組的“美食”他都要親自嘗一口,和學生一起分享勞動帶來的快樂。還有常州北郊中學的班級冷餐會,讓學生專門展示從寒假時間里學習的冷餐果盤,并把最好的作品作為獎品,彼此借鑒寒假勞動的心得體會。我在新加坡一所學校還見過大體意思叫做“我煮我樂”的家庭廚藝大賽,孩子當主廚,父母做幫手,現場展示廚藝佳肴,推出校園十佳廚藝之星。這幾個例子當時不甚理解,感覺與學科教學沒有什么關系。現在看來,我們不光與本學科教學有關的作為“有用之書”的“專業勞動”我們沒有做到位,即使與生活情感有關的“無用之書”,我們也還沒有認識到它的作用。我不由又想起了蘇霍的第一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學生個人的成功、人格上的歡樂,不單單是課堂上獲得的,也有勞動上的愛好和指尖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