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曾經買了一本書回家,名字叫做《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文章看起來簡單又樸實,可認真看完才發現:正是看起來那么簡單的事情,往往最不容易實現,仿佛有千萬種途徑把生活折騰成自己喜歡的方式,又仿佛一種也沒有。
有人說,如果把結婚生子從人生中去掉,你會發現人生還有很多時間去選擇,可以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其實并沒有,走出半生,歸來就是個小老頭老太太。我們從來都不是獨立而存在的,我們有父母,有朋友,看起來長長的生命線,其實不過是轉眼之間。時間一直在走,然后默默的留下了不那么容易發現的痕跡,也許是臉上那個不知何時出現的淺淺的斑,也可能是眼角偶爾顯現的細細的紋,還有一天天擴張的小肚腩和不經意間慢慢移動的發際線,這一切仿佛都在訴說著:你看吧,時間就是這樣的,一輩子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長,要趁早把生活折騰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什么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呢?簡單講就是詩和遠方。而現實常常是繁重的學業,反反復復的等級考試,永遠也做不完的家務,父母顫顫巍巍的背影和深夜孩子不停歇的哭鬧聲……每一種都像極了崩潰這個詞。也許你會說,我也知道一輩子不長,我也想趁早把生活折騰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可是好像無論怎樣都還是要經歷這些崩潰的瞬間,是的,要不然怎么叫做折騰呢。
蔡康永曾說過一段話:“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學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的風景。”
我們的IQ沒有190,所以只能用功讀書,認真復習,頭懸梁錐刺股,或許才能考出好的成績;不是每個人都是一見鐘情即定終身,所以我們會經歷很多次的嘗試,長時間的相處,也曾笑的像花,也曾哭的奇丑,之后才會選擇相伴終身的愛人;如果你是一個經過十月懷胎生了寶寶的太太,你一定知道孩子不會一天長大,你得承認陪伴孩子的過程艱辛卻常常讓你覺得幸福;我們常常忘了被父母寵愛一生,直到不得不接受父母老去。每個過程都有苦痛掙扎,甚至懷疑,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曾經看過一個哲學家的故事說,他喜歡一個寡婦,于是他一直糾結要不要跟她求婚,然后被各種事情拖著一延再延,最終當他決定求婚的時候,她已經跟別人結婚了;后來他旅行中遇到了一個女孩,互相愛慕,他一直陪著女孩四處游玩,當他正在考慮是否要向這個女子求婚,猶豫不決時,這個女子卻帶著仆人走了……據說此后他終身未婚,并針對自己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不必結婚。這個人是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名字康德。你們說他想要的生活是結婚生子還是成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呢?或者成為一個結婚生子的哲學家?
我們都知生活不易,所以面對那些,不要太過猶豫,勇敢面對,然后接受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
而關于詩和遠方,據我所知沒有不被傷過的詩人,也沒有不過荊棘的遠方,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路上。